責任,這個字眼,每一個企業在營銷的過程中都是用得最多的,企業開口,逢人必談責任,談產品品質,仿佛已經成了約定俗成的習慣。
然而,有多少企業是心口如一呢?有多少企業真正把消費者放在內心深處?又有多少企業把這些“高談論闊”的理論降低到地上,焊接在產業鏈條上的節點上?我們無從估計,只是看到那些著名的企業在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沉淪,世人唯有嘆息。
去年,酒類產業的權威之一《華夏酒報》發起了責任營銷的專題探討,不過很明顯,雖然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卻在實際中許多企業沒有落實,給人的感覺就是扛大旗拿虎皮,口號味道濃烈——真正落到實處,是需要精心耕耘不懈努力的。
其實,責任營銷,從理論到落地,首先需要分析責任營銷,明白其包含的內容,分解動作,一個一個環節實施并監管到位,這樣的責任營銷才是有力度的。這期專題《責任營銷百年基業的“驅動器”》便是從產業價值鏈上的各個環節入手:上游供應商-企業-經銷商-消費者,企業和各負責人都需責權到位。
眾所周之,倒閉的企業,談不上責任營銷的,只有好好生存下來,才能談對社會做出的貢獻,所以,作為企業的“頭羊”,首先思考的便是企業的生存、發展、成長問題,而且企業發展不僅僅是自身的事情,還包括就業、關聯產業、社會穩定等等。
思考企業發展,這是企業領導的責任,而和上游供應商達成“責任營銷”戰略一致,并關注下游經銷商的成長,這才是一個產業良性發展的最終體現。只有價值鏈上的“節點”高度統一,將責任營銷在地上刻下烙印,消費者才能獲益。
關注消費者需求,是企業進一步發展的基礎,現在各個領域都有了細分市場的出現,而且很多企業在細分市場取得了很大成功,如王老吉的涼茶品類,黃酒兌可樂在一些夜場走俏等,這便是企業關注消費者需求的結果。
與經銷商共同成長,關注消費者需求……這些是責任營銷的具體內容,也是中國本土營銷發展到現在的必由之路,企業只有站在更高的高度,自覺將責任營銷作為戰略實施,制造利潤的同時,打擊低價傾銷和壟斷行為,維護整個產業的良性發展,才能有更加美好的前途,這是企業家的責任,是營銷專家的責任,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