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來,中國市場經歷的是抓住機會、用奇就能賺錢的時代,或者通過簡單的廣告和促銷營銷手段就能賺錢的時代。產品同質化、營銷同質化幾乎成了中國企業的通病,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價格戰。盡管,誰都知道這并非長久之計,但這種致命的誘惑至今仍然存在。 那么在各種誘惑面前,中國企業該如何取舍?
“我的書講的是如何建造一個持久成功的企業,并非為那些總想從一個行業跳到另一個行業的人而作,而是寫給那些真正的企業家的。” 菲利普·科特勒一開始就明確表達了他的觀點。因為他發現經常有這樣一種公司,當它們發現了一些機會,在獲得了這個機會之后不久就因為市場飽和或出現很多競爭者,而很快地轉向另一個行業。他認為這些公司并不是在做商業運作,它們也不可能營造出一個品牌。它們能夠在短期內盈利,但不是一個持久性的公司。企業永遠都不會是機會導向的。
科特勒強調:“真正的企業會寧愿去發展一個核心競爭力,然后才可以進入相關的行業,要從你擅長的領域進入相關的領域,擴大你的產品組合,但不要盲目多元化,這是永恒不變的真理。”
當然,企業也不必限制在非常狹窄的領域,但這是你有了能力以后的事。 比如豐田,如果它做發動機做得會很好,也可以進入相關的領域做整車;一旦迪斯尼有了主題樂園之后,也可以建迪斯尼特色的酒店。
科特勒認為:如果企業創業的話,第一件事是做研究,也就是要理解市場,要通過研究決定市場的細分和目標定位。一旦決定了你的服務對象和目標市場,就進行下一步,也就是4P——產品、價格、渠道、促銷。 隨著近年來,社會供求過剩,顧客需求日趨多樣化,以顧客要求為核心要素的4C(包括:客戶價值、客戶成本、客戶的方便程度及客戶的溝通)越來越受到關注。 因此目前營銷的整個過程應該是:開始研究、市場細分、定位、制定目標、客戶價值、客戶成本、客戶方便程度、客戶溝通、實施,最后一步是控制。控制需要看市場反饋,需要看市場份額,要觀察客戶的滿意程度,據此要做出調整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