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也好,公益也好,其實并沒有本質區別,企業通過這些活動,一方面表明企業的社會責任感,贏得社會大眾的認同,提高企業美譽度,增強企業長期競爭力;另一方面給外界傳達一個本企業有實力的信息,增強員工和消費者的信心。公益行為是一項社會公關活動,通過無償的舉動建立積極正面的企業形象是公益營銷的真正意義所在。
然而,在我國目前的公益活動開展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制約了社會公益活動的有效開展和效果達成。比如很多企業熱衷扎堆去做某幾項公益項目,而其它項目卻乏人問津,反正一談到公益慈善就是捐款捐物,慢慢就會形成審美疲勞,社會公眾和新聞媒體對這類信息也漸漸失去興奮感;另外就是企業做公益活動大多沒 有延續性,使得公益慈善活動流于形式,缺乏實效性;上述種種,最終結果就是無法形成雙贏局面,企業花錢不少最后只能賠本賺吆喝。看來都是尋常惹的禍,既然如此,何不轉變思維,跳出紅海,到公益的藍海中暢游。
藍海的核心在于制造差異化競爭,直銷企業選擇新的公益方向將有助于達到更佳效果。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有近一億農村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這還不包括那些城市失業人口,流動失學兒童和殘疾人等。除了體育、教育和醫療事業,我們知道原來還有很多領域的人們期待著社會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因此,轉變公益思維會使公益的受益面更廣,更加貼近民眾,影響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在公益的形式上,完全應該有更新穎的方式出現。直銷企業可以將員工或直銷商組織起來進行社區服務,利用本公司的技術和產品優勢為特定的弱勢群體提供服務,如提供免費健康檢查、舉辦勵志演講活動、義演義賣等等。通過這樣一些活動,捐贈者既出錢又出力,在實際接觸與服務當中,更能形成良好的互動,以利活動的深入推進。
公益作為一種獨特的公關手段,現已被許多大型企業經常運用并提升到了戰略層面,戰略就一定要有長中短期目標,有延續和密切跟進才能確保實施效果。這是企業公關思維的一種革命性創新。
在公益創新方面,跨國公司IBM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生動的榜樣。該公司專門設立了企業公眾關系部,作為一個非經營部門,這個部門專門負責往公益上“花錢”。針對中國的國情,IBM大中華區的公益活動側重于教育和科技領域,公共關系部目前在中國推廣執行的公益性合作項目有11項,涉及12個領域,50多所著名大學院校。IBM公司決策層并不認為只有資金捐助才能體現企業的社會責任,該公司從創新和技術的角度出發,致力于以公司所長服務社會。該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特點,是利用公司在高科技人才和創新能力的特長,精心設計合作項目,致力于消除“數字鴻溝”,通過與合作者進行具體項目的設計、執行和共同參與,達到除捐贈以外的更好的公益效果。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公益不單是開支票那么簡單的事情,直銷企業要真正擔起社會責任,唯有站在戰略的高度致力于創新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