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國內大型吊裝工程市場的崛起,帶動了200噸以上履帶起重機的市場需求。在市場需求和巨大利潤的雙重誘惑下,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投身于大型履帶式起重機的研發和生產。目前,國內企業已能生產35噸到400噸共12個系列的產品。同時,國內起重機行業中正在積極開發600噸、800噸的履帶吊,新近開發的較大噸位的新產品技術含量高,某些性能已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水平。國內履帶式起重機生產企業正在崛起,并正在打破這一領域國外企業的壟斷局面。國內企業在大型履帶式起重機市場競爭的競爭力越來越強,在“大型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借工藝改革東風悄然崛起
撫挖公司市場經理李秀石認為,大型吊裝工程市場的形成與現代工程施工工藝科學化改進;以及吊裝設備制造的不斷發展是分不開的。前些年受制于吊裝設備的制約,在吊裝工程施工過程中對大件設備或結構的安裝,采用先分散后組合的方法,單件隨工程進度一步一件的進行組合安裝,以時間控制“空間”。隨著現代吊裝施工工藝和手段的不斷發展,愈加趨向設備、結構的整體安裝。一套裝置或某種結構件的組裝盡可能地劃為幾個單元,分別在地面制作完成,然后進行整體組裝。這就需要大型吊車的配合。這種吊裝施工是以“空間”結構的組合來控制時間。無論對工程質量還是工程周期的控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型吊裝工程市場主要分布在能源、電力、石油化工、冶金、基礎工程等行業的施工過程中。這一市場的興起促進了大型吊裝設備制造機遇的來臨。一般情況下在這些大型吊裝工程作業中主要使用的是液壓履帶式起重機。在工程起重機這一大的門類家族中,液壓履帶式起重機相對于其它類型起重機有接地比壓小、轉彎半經小,可吊重行走,穩定性好等優勢,是大型吊裝工程的首選機型。
液壓履帶式起重機相對于其它類型起重機,技術含量高、制造工藝復雜,特別是150噸以上的大噸位產品的研發,產品起重量每增加100噸相應的技術含量就要上升一個高度,難度是顯而易見的。
大型化之路并不寬廣
目前,國內市場以撫挖、徐重、三一和中聯浦沅為代表的優勢企業,已開始向中大噸位履帶式起重機發起強攻,其產品除了QUY600型履帶起重機外,還有三一重工上海三一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SCC4000履帶式起重機。中聯重科還計劃在2009年以前,自主研發50~800噸兩大系列11個型號的履帶起重機,實現性能噸位階梯系列化,并在專項技術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一個穩定的履帶起重機制造平臺。而今年1月29日,上海三一科技一筆單臺價值5000多萬元的900噸級履帶起重機銷售合同的簽訂,更是在大型化的道路上跨出了一大步。據此有人分析,我國大型液壓履帶起重機完全依賴進口的歷史,將被徹底改寫。
然而,與國內各個大型履帶起重機制造商表現出的熱情相比,大型履帶起重機的用戶倒顯得異常冷靜。上海浦高機械施工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經營大型吊裝總承包和大型吊車出租為主的專業型公司,現有的5臺350~750噸大型履帶起重機全部為德國利勃海爾的產品。據介紹,2007年還將有5臺利勃海爾350~750噸履帶起重機到貨。
當談到國產大型履帶起重機時,浦高機械施工有限公司的總經理陳建祥表示,他不考慮國產大型起重機的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是對成本的顧慮,國產大型履帶起重機主要元件和鋼材還采用進口,所以價格并不比進口同噸位履帶起重機占顯著優勢,而使用壽命目前肯定比進口產品要短,維修費用也會高不少。其次是產品質量,國產大型起重機剛剛起步,在產品性能上與國外產品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而施工設備的維修勢必會影響施工的質量和工期。所以在能力允許條件下,還是青睞進口大型履帶起重機。
可以想像,在履帶起重機市場上,抱有同樣觀點的用戶恐怕并不少見。要贏得用戶青睞,大型履帶起重機的國產化未來,還將有很長的路要走。
專家認為,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有很多,在各種類型的起重機中,履帶起重機以其吊裝移動的精確性而成為大型設備安裝中所不可或缺的工具。近兩年隨著國內石油、石化、核電、電站、鋼鐵等大型工程項目的增多,我國對超大設備吊裝的需求快速增長,目前履帶起重機的大型化已經成為業內眾多制造商追求的目標,發展國產大型履帶起重機已成為一種趨勢,這對于渴求持續發展的企業來講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大型履帶式起重機的盲目求大,勢必引起市場需求量的飽和,屆時大型起重機將無“用武之地”。
用戶需求才是發展方向
中聯重科QUY600型履帶起重機的問世,著實讓人振奮,但有業內專家認為,現階段國產大型起重機更容易在50~250噸范圍內有所突破,而這一市場恰恰才是目前履帶起重機發展的主流。
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楊紅旗介紹,按照噸級劃分,目前國內履帶起重機市場的分布呈金字塔結構,隨著吊裝噸級的增大,其市場需求也越來越少。比如在核電站建設領域,2007年,秦山核電二期擴建和嶺奧核電二期擴建兩大核電站共計4套機組開始建設,同時還將有新的核電站即將開工建設。但一般講,每個核電站只需配備1臺800~1000噸履帶起重機即可解決所有較大難度的吊裝,外加1臺400~600噸起重機解決一般性吊裝即可。在安排妥當的情況下,400~600噸履帶起重機可長期留在工地,800~1000噸級履帶起重機可轉場到其他工地穿插使用。而核電站建設期一般為3~4年,由此預見我國未來5年要建的核電站建設項目實際僅需要6臺400噸以上的履帶起重機。
據統計,國內目前250噸以上的履帶起重機(含250噸)的保有量約有 300~400臺,400噸以上的履帶起重機(含400噸)的保有量約有60臺左右,并且大多數是在近3年購買的。其中,1000噸級以上的履帶起重機有中國石油天然氣第一建設公司擁有的LR11350-1350噸起重機(1臺)、中石化集團寧波工程有限公司擁有的CC8800-1250t起重機(1 臺)。1000噸級的履帶起重機有3臺,全部是2006年購買的,分別是中石化第十建設公司的M21000-1000t(美噸)履帶起重機、江蘇電建一公司機械施工公司和天津藍巢特種吊裝有限公司的CC5800型履帶起重機。800噸級的履帶起重機只有1臺,是中國核工業中原建設公司工程機械公司的 LR1800。750噸級保有量目前為7臺(其中有4臺在上海地區):上海浦高機械施工有限公司、上海騰發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寶冶建設有限公司、上海電建二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第一建設公司、浙江省火電建設公司和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分別擁有1臺,中石化五公司近期將有1臺到貨。600噸級的履帶起重機保有量大概有6~7臺;400~500噸級(含400噸、450噸和500噸的履帶起重機)的大約有近40臺,其中利勃海爾的大約有28臺左右,其余的日本神鋼大概有3~4臺。
鑒于目前大型履帶起重機市場的容量有限,專家認為,國產大型履帶起重機雖有其存在和發展的意義,但大型化只是履帶起重機發展的一個方向。國內企業發展履帶起重機應做到腳踏實地穩步前行,目前的重點還是應該集中在150~250噸范圍內,畢竟用戶需求才是硬道理。
借工藝改革東風悄然崛起
撫挖公司市場經理李秀石認為,大型吊裝工程市場的形成與現代工程施工工藝科學化改進;以及吊裝設備制造的不斷發展是分不開的。前些年受制于吊裝設備的制約,在吊裝工程施工過程中對大件設備或結構的安裝,采用先分散后組合的方法,單件隨工程進度一步一件的進行組合安裝,以時間控制“空間”。隨著現代吊裝施工工藝和手段的不斷發展,愈加趨向設備、結構的整體安裝。一套裝置或某種結構件的組裝盡可能地劃為幾個單元,分別在地面制作完成,然后進行整體組裝。這就需要大型吊車的配合。這種吊裝施工是以“空間”結構的組合來控制時間。無論對工程質量還是工程周期的控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型吊裝工程市場主要分布在能源、電力、石油化工、冶金、基礎工程等行業的施工過程中。這一市場的興起促進了大型吊裝設備制造機遇的來臨。一般情況下在這些大型吊裝工程作業中主要使用的是液壓履帶式起重機。在工程起重機這一大的門類家族中,液壓履帶式起重機相對于其它類型起重機有接地比壓小、轉彎半經小,可吊重行走,穩定性好等優勢,是大型吊裝工程的首選機型。
液壓履帶式起重機相對于其它類型起重機,技術含量高、制造工藝復雜,特別是150噸以上的大噸位產品的研發,產品起重量每增加100噸相應的技術含量就要上升一個高度,難度是顯而易見的。
大型化之路并不寬廣
目前,國內市場以撫挖、徐重、三一和中聯浦沅為代表的優勢企業,已開始向中大噸位履帶式起重機發起強攻,其產品除了QUY600型履帶起重機外,還有三一重工上海三一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SCC4000履帶式起重機。中聯重科還計劃在2009年以前,自主研發50~800噸兩大系列11個型號的履帶起重機,實現性能噸位階梯系列化,并在專項技術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一個穩定的履帶起重機制造平臺。而今年1月29日,上海三一科技一筆單臺價值5000多萬元的900噸級履帶起重機銷售合同的簽訂,更是在大型化的道路上跨出了一大步。據此有人分析,我國大型液壓履帶起重機完全依賴進口的歷史,將被徹底改寫。
然而,與國內各個大型履帶起重機制造商表現出的熱情相比,大型履帶起重機的用戶倒顯得異常冷靜。上海浦高機械施工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經營大型吊裝總承包和大型吊車出租為主的專業型公司,現有的5臺350~750噸大型履帶起重機全部為德國利勃海爾的產品。據介紹,2007年還將有5臺利勃海爾350~750噸履帶起重機到貨。
當談到國產大型履帶起重機時,浦高機械施工有限公司的總經理陳建祥表示,他不考慮國產大型起重機的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是對成本的顧慮,國產大型履帶起重機主要元件和鋼材還采用進口,所以價格并不比進口同噸位履帶起重機占顯著優勢,而使用壽命目前肯定比進口產品要短,維修費用也會高不少。其次是產品質量,國產大型起重機剛剛起步,在產品性能上與國外產品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而施工設備的維修勢必會影響施工的質量和工期。所以在能力允許條件下,還是青睞進口大型履帶起重機。
可以想像,在履帶起重機市場上,抱有同樣觀點的用戶恐怕并不少見。要贏得用戶青睞,大型履帶起重機的國產化未來,還將有很長的路要走。
專家認為,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有很多,在各種類型的起重機中,履帶起重機以其吊裝移動的精確性而成為大型設備安裝中所不可或缺的工具。近兩年隨著國內石油、石化、核電、電站、鋼鐵等大型工程項目的增多,我國對超大設備吊裝的需求快速增長,目前履帶起重機的大型化已經成為業內眾多制造商追求的目標,發展國產大型履帶起重機已成為一種趨勢,這對于渴求持續發展的企業來講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大型履帶式起重機的盲目求大,勢必引起市場需求量的飽和,屆時大型起重機將無“用武之地”。
用戶需求才是發展方向
中聯重科QUY600型履帶起重機的問世,著實讓人振奮,但有業內專家認為,現階段國產大型起重機更容易在50~250噸范圍內有所突破,而這一市場恰恰才是目前履帶起重機發展的主流。
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楊紅旗介紹,按照噸級劃分,目前國內履帶起重機市場的分布呈金字塔結構,隨著吊裝噸級的增大,其市場需求也越來越少。比如在核電站建設領域,2007年,秦山核電二期擴建和嶺奧核電二期擴建兩大核電站共計4套機組開始建設,同時還將有新的核電站即將開工建設。但一般講,每個核電站只需配備1臺800~1000噸履帶起重機即可解決所有較大難度的吊裝,外加1臺400~600噸起重機解決一般性吊裝即可。在安排妥當的情況下,400~600噸履帶起重機可長期留在工地,800~1000噸級履帶起重機可轉場到其他工地穿插使用。而核電站建設期一般為3~4年,由此預見我國未來5年要建的核電站建設項目實際僅需要6臺400噸以上的履帶起重機。
據統計,國內目前250噸以上的履帶起重機(含250噸)的保有量約有 300~400臺,400噸以上的履帶起重機(含400噸)的保有量約有60臺左右,并且大多數是在近3年購買的。其中,1000噸級以上的履帶起重機有中國石油天然氣第一建設公司擁有的LR11350-1350噸起重機(1臺)、中石化集團寧波工程有限公司擁有的CC8800-1250t起重機(1 臺)。1000噸級的履帶起重機有3臺,全部是2006年購買的,分別是中石化第十建設公司的M21000-1000t(美噸)履帶起重機、江蘇電建一公司機械施工公司和天津藍巢特種吊裝有限公司的CC5800型履帶起重機。800噸級的履帶起重機只有1臺,是中國核工業中原建設公司工程機械公司的 LR1800。750噸級保有量目前為7臺(其中有4臺在上海地區):上海浦高機械施工有限公司、上海騰發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寶冶建設有限公司、上海電建二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第一建設公司、浙江省火電建設公司和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分別擁有1臺,中石化五公司近期將有1臺到貨。600噸級的履帶起重機保有量大概有6~7臺;400~500噸級(含400噸、450噸和500噸的履帶起重機)的大約有近40臺,其中利勃海爾的大約有28臺左右,其余的日本神鋼大概有3~4臺。
鑒于目前大型履帶起重機市場的容量有限,專家認為,國產大型履帶起重機雖有其存在和發展的意義,但大型化只是履帶起重機發展的一個方向。國內企業發展履帶起重機應做到腳踏實地穩步前行,目前的重點還是應該集中在150~250噸范圍內,畢竟用戶需求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