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三天時間,小米汽車高速碰撞爆燃的事故奪走了三條年輕的生命,也迅速成為了網絡點擊量超過10億次的話題。與此同時,小米集團的股價應聲下跌21%,公眾的怒火似乎瞬間聚焦到了56歲的企業家雷軍身上。
追問真相,本無可厚非。然而,當網絡輿論以驚人的速度將企業家妖魔化為資本主義的惡魔,將技術缺陷簡單粗暴地定義為殺人原罪時,我們是否已經掉入了非黑即白的思維陷阱?
數據顯示,僅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碰撞事故就達到了127起,涉及21個品牌,但只有小米汽車的事故掀起了如此猛烈的全網審判。這背后,很難否認與雷軍個人IP綁定的小米品牌在輿論中的顯性風險有關。公眾一方面享受著企業家形象帶來的親切感,另一方面卻又期待他為意外事件承擔擬人化的罪責,這種雙重標準顯然有失公平。
關于事故的真正原因,我們相信小米集團與警方正在積極調查。我們期待真相,但在真相尚未清晰之前,所有的推測與結論都是站不住腳的,也是極不負責任的。
成熟的社會理性在于,我們既不能容忍企業逃避應有的責任,也不該以完美圣人的標準苛求創新者。無論是特斯拉自動駕駛事故,還是豐田“剎車門”事件,都告訴我們安全永無終點,但技術的進步卻需要一定的容錯空間。
我們呼吁的理性不是為某個企業或個人開脫,而是守護公共討論的底線,堅持以證據為依據,等待警方EDR數據與第三方權威檢測報告的公布。技術瑕疵,如AEB未識別錐桶,確實是目前行業內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應當督促的是整個行業標準的升級與進步,而非盲目的情緒宣泄與標簽暴力。
有些人指責雷軍過去利用IP、流量賺取眼球,將所有的矛頭和情緒都對準了他。但這些人在憤怒的同時是否也注意到,這位被他們稱為“網紅”的企業家,正用自己的全部身家托底小米的現金流?雷軍并非完美的圣人,他只是一個全身心投入中國制造、執著于創新的企業家,他真的會為了流量而不顧他人的生命嗎?
我們當然要理解受害者家屬悲痛欲絕的心情,也要清楚地意識到公眾對于安全問題零容忍的合理性。但當鍵盤俠們毫不猶豫地將雷軍標簽化為“殺人犯”時,是否也意識到,這種過于激烈和非理性的審判,正在無形之中破壞著中國智能汽車產業發展的根基?
企業家IP不是護身符,而是一份沉重的責任書。他們的出場,本就是站在聚光燈下承擔更高的風險和責任的。如果不是企業發展的需要,恐怕不會有人如此冒險地站出來面對輿論。
監督應該存在,但監督的目的是糾錯而非毀滅。追責必須嚴肅,但追責的依據應當是法律和真相,而非輿論的狂熱與沖動。
真正的進步,或許起于憤怒,但絕不僅止于憤怒。當我們既能高舉監督之火,也能堅守文明底線,這才是對逝去生命的最好告慰。
請給真相一些時間,給責任一些敬畏。
我們可以憤怒,但絕不能讓憤怒蒙蔽理性。真正成熟的社會,應容得下雷霆般的問責,更守得住文明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