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海上云臺山,云縈霧繞,空氣清新。從高空俯視,大桅尖路在崇山峻嶺、青松翠柳中曲折回環,給海上云臺山束上了一條美麗的絲帶。這條路是江蘇美麗鄉村路的代表之一。
2018年以來,江蘇實施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工程三年行動計劃,打造“特色致富路”“平安放心路”“美麗鄉村路”“美好生活路”。今年三季度,江蘇省通建制村雙車道四級公路覆蓋率達100%。
目前,全省農村公路總里程達14.2萬公里,農村公路中二級及以上公路通達水平全國領先;全省鎮村公交覆蓋率超過95%,年服務群眾出行超過1億人次;鄉鎮實現快遞全覆蓋,所有建制村都有了“村郵站”,物流配送裝載率由70%提高到90%以上,回程裝載率也由10%提高到近80%,農村物流成本大幅降低。
公路規劃銜接產業布局
今年4月底,高郵市董潭村一條提檔升級的農村公路通車了,當地百姓親切地稱呼這條路為“戰疫路”。
該村路提檔升級工程已于2019年年底完成了路基施工。可就在緊扣時序施工的關鍵時刻,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這條村路是當地大閘蟹等特色水產品運輸的“命脈”。“工程還能進行下去嗎?村民們憂心忡忡,我們村干部心里也沒底。”董潭村黨總支書記朱繼國說。
在疫情防控最緊張的時刻,當地交通運輸部門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在全額下發省補資金的基礎上,補貼300多萬元用于該路的提檔升級。今年2月底,工程全面復工。高郵市公路站“郵鄉阡陌服務組”不定期深入工程一線進行技術指導。
隨著“戰疫路”建成通車,董潭村特色產業發展也突破了運輸瓶頸,水產養殖戶放手大干起來。蟹農們消毒塘口、栽水草、放蟹苗、編織防逃網……忙得熱火朝天。“今年,我們村大閘蟹養殖將發展到7000畝,產量約70萬公斤,‘戰疫路’沿線13個養蟹專業戶養殖規模擴大到1300多畝,平均每戶年收入約30萬元。”朱繼國說,“戰疫路”也是“致富路”。
近年來,江蘇突出打造“特色致富路”,促進農村公路規劃與鎮村布局、產業布局、國土空間、生態保護等規劃銜接協調。為重點支持6個集中扶貧片區、2個革命老區和12個重點幫扶縣,江蘇建成農村公路3141公里、改造橋梁1113座;支持蘇北地區建成農村公路5714公里、改造橋梁3512座。
對照現代農業、鄉村旅游等發展新要求,江蘇將繼續探索“農村公路+”旅游、電商等模式,推動農村公路由通上車向富一方轉變、由交通線向風景線轉變。
82縣創建特色農村公路品牌
行至蘇州,壯闊的太湖,綺麗的東山、西山,與寬敞的農村公路共同呈現出一個山水如畫的詩意所在。蘇州環太湖黨建文化路(吳中區段)由146公里環湖主線和40.7公里連接線組成,沿太湖途經太湖大橋、西山諸島、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等,6條連接線分別串聯新四軍太湖游擊隊紀念館、漁陽山、東山景區、太湖園博園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文化旅游與農村公路有機交融,造就了“紅韻太湖 水墨絲路”。
目光轉向連云港市連云區,大桅尖路以沿線村民出行、茶園生產運輸等需求為基礎,兼顧海上云臺山、連云老街等景點游客出行需求,帶動了沿線鄉村民宿、山核桃、云霧茶等農林特色產業以及旅游服務業發展。2019年,該地區旅游人次突破360萬人,比2018年以前增加75.4%,旅游收入同比增加38.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
近年來,江蘇各地著力以“農村公路+文化”“農村公路+生態”助推鄉村振興。全省開展農村公路“一縣一品牌、一區一特色”創建活動,82個縣創建了獨具地方特色的農村公路品牌,農村公路與經濟文化融合發展、與產業項目同步建設。
環境改善工程、安防工程、品質工程穩步實施,農村公路“路田分家”“路宅分家”全方位推進,以茅山旅游大道為代表的一批農村公路“品質工程”項目接連亮相。江蘇農村公路優良率連續5年穩步提升,綠色化、標準化、信息化水平也逐步攀升。
江蘇還結合水鄉澤國、湖濱濕地以及歷史人文特色,編制形成《江蘇省農村公路特色橋梁圖例》,進一步提升了農村公路橋梁創意設計水平。今年上半年,全省鄉村休閑旅游農業接待游客1億人次,綜合收入超300億元,“農村公路+旅游”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來源:中國交通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