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制造的目的就是利用再制造為舊設備注入新活力,重在研究如何通過再制造幫助客戶在使用設備的過程中獲取更多價值,以幫助客戶減少運營成本,那么工程機械行業再制造的現狀如何呢,未來發展又將怎么樣呢,我們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給關注再制造產業的人士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再制造的定義
所謂再制造,是指通過回收大量同品類的廢棄產品,完全拆卸后進行收集和檢測,將有再制造價值的廢舊產品作為再制造毛坯,利用專業化的處理方式對其進行批量化修復、性能升級,幫助廢舊產品的性能達到甚至超過原有的性能,但再制造不等于翻新,再制造不等于修理。再制造是一種高端循環再生方法,對廢舊產品實施高技術修復和再生的產業,在性能失效分析、壽命評估分析等基礎上,對損壞或將報廢的零部件,進行再制造工程設計,采用一系列先進的工藝和制造技術,使再制造產品的性能和質量均達到或超過新產品。
二、發展再制造業務的優勢
從大的方面來說,再制造產業是低碳、環保、綠色的產業,再制造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升級替代的發展方向。從企業方面來看,目前國家面臨產能過剩,特別是傳統的工程機械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市場日趨飽和,廠商之間的競爭由原來產品的競爭轉為后市場的競爭,而再制造產品恰是在后市場產業服務中重要的環節,可以為原始的制造商拓展新的領域和空間。從經銷商、配件商來看,再制造產業能夠幫助經銷商、配件商降低風險、轉移風險、分擔風險。從對消費者方面考慮,消費者可以用更低的價格獲得同樣性能與質量的產品。
三、再制造業務對行業的影響
目前國內的再制造產品主要是高價值零部件。有資料顯示,工程機械再制造產品比新產品的制造節能60%,平均有55%的部件都可以被再利用,制造過程中可以節省80%以上的能源消耗。廢舊產品零件經過再制造循環利用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再制造做為工程機械產業鏈中的一環,其循環發展、節能環保及可觀利潤使他成為工程機械行業發展日趨成熟的標志。再制造,成為客戶提供降低產品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最佳方式,是行業持續發展的基礎,這有效支持了國家提倡的發展綠色循環經濟的號召,體現出企業對社會所承擔的責任。
四、再制造產業在國外倍受歡迎
以美國、日本和歐洲為代表的起步較早的工程機械國家再制造產業已有50多年歷史,形成了非常成熟的產業鏈,并且已經形成了規模化生產。
美國作為全球再制造產業規模最大的美國,2005年再制造產值達1000億美元,為GDP的0.76%,其中汽車和工程機械再制造占2/3以上。
日本于1992年頒布了《循環經濟法》,2000年修訂為《循環型社會大法》,隨后又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來規定廢棄物的循環使用,以鼓勵日本民眾使用再制造產品,激發民眾的環保意識,所以日本人對再制造產品并不排斥,而且在很多情況下,再制造成了環保的代稱。在上世紀末日本也加強了對工程機械的再制造,再制造工程機械中,58%由日本國內用戶使用,34%出口到國外,其余8%拆解后作為配件出售。
歐盟國家再制造產業通過頒布“報廢汽車指令”(2000年),旨在通過對報廢汽車零部件的收集、再利用及再循環來減少材料浪費和保護環境。以德國大眾公司為例,90%以上的報廢汽車零部件經過處理可以實現再利用,回收的舊發動機中94%的汽車零部件經過再制造工藝可以被高技術修復,5.5%可用于回爐再生,只有0.5%被填埋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