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毛澤東在第一次接見尼克松時候,尼迫不及待要與毛探討臺灣問題,毛很風趣地說:這些具體問題讓下邊人談去,我們不談,我們談哲學、談思想、談文化。這說明,毛澤東本人在管理和運作一個大國時候,他是非常清楚自己的思想,清楚自己思想作用的邊界和條件,清楚由思想到行動所需要的各種相關技術,而且,這些這些技術有些是自己沒有具備的,所以需要相關的人去談——這是我們學習“毛澤東思想”時候不可以忽視的!
不少人腦海里對建國后的舊電影印象很深。特別是一些抗戰題材的電影,如《地道戰》。電影里頭的主人公在困難的時候,手捧著《論持久戰》,電影的畫面不斷地閃爍著“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等等。一些咨詢培訓師在講述競爭戰略的時候,開口閉口就是“四渡赤水、巧渡金沙、夜襲貴陽”等等,生動無比。其實,所有這些故事就像孫子兵法或者三國故事一樣,充其量只是說是軍事謀略而已。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智慧啟迪,但是,這些都不是管理學的主要課題。作為一個“崇毛”者,我以為,毛的智慧和謀略對我們企業管理最大的意義不在這里。相反,從撤出井岡山開始,能夠審時度勢地打出“抗日”這個牌子(用現代商業術語其實可以說是造概念),這個概念對于吸納和整合國內外資源,從而為日后取得勝利——這是值得我們在戰略管理中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用德魯克的話講,就是基于事業的企業理論。相反,蔣某人在駕馭戰略的高度、遠見和胸懷方面,尤其是“概念”的號召力方面,就顯得遜色多了。這也是他日后由盛而衰的關鍵一點。
說到這里,我們可以這樣客觀地看待毛澤東的思想:如果說毛澤東的思想可以成為中國抗日致勝、反蔣獲勝的利器,追根溯源的一點并不是說這種思想本身有多少值得管理者參悟的東西,如同對《老子》或者《莊子》參禪悟道一樣。相反,毛的思想、文章和著作都是很平民化的,很容易閱讀和理解,根本不需要這樣到處宣講。 如果我們真要把毛澤東的思想運用到企業進行經營和管理,除了要深入理解毛澤東的思想概念之外,更為重要的是思考一下:毛是如何站在歷史的最高點上提出自己的政治綱領?這對我們在企業戰略管理中的使命定位、社會角色、價值創造定位等等,都是極有幫助作用的。我們不少的企業家覺得這些問題太大、太空了,對企業賺錢意義沒有直接作用。其實,只要路子走對,利潤只是自然的結果。正是這些“概念”決定了企業路子有沒有走對?是你在引導市場還是市場在引導你?你所能夠得到的資源是比競爭對手多還是少?說白些,你最后是成為毛澤東還是蔣介石,分水嶺在哪里?就在于你的政治綱領是順勢還是逆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