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上看,宣講“毛澤東思想”在企業管理中的運用,把毛澤東在推動中國民族獨立過程中曾經成功運用過的創造性思維、智慧和方法等等,在企業管理領域中宣講、普及。對于企業界,尤其是企業的高層人士,有效思考企業理論、謀劃企業發展戰略、駕馭越來越不確定的市場競爭,在激烈的競爭中求發展,這些都是非常積極和有效的。但是,這種現象也反應了中國管理學一個令人悲嘆的現實:管理學供給不足!
也許馬上就有朋友會反駁了:現在的書店占據書架最多的恐怕就是財經類、管理類的圖書,怎能說是供給不足呢?看仔細些吧,這些圖書中除了翻譯、編譯、編著以及一些“寫作高手”妙手加工的圖書之外,有幾本是認真研究中國管理問題的;再看看吧,打開中國管理學最高的專業學術期刊《管理世界》,有幾篇是真正意義上的管理學文章?再看看,財經類、商學院的期刊,除了研究生趕著滿足答辯要求、教師和科研人員為了評職稱所寫的“學術論文”之外,沒有幾篇稱得上是系統研究管理學的學術研究成果;學院講壇上的老師最多也就是販賣一些現成的知識加上一些案例;企業管理的咨詢人士、管理實務者,倒是細心研究了不少的管理問題,在研究過程中也有一些創新。但是,他們哪有那么多時間和精力進一步升華、系統化和理論化呢?這樣一來,中國管理學能不供給不足嗎?當然,這種狀況其實也是中國管理學走向成熟所必經的一個階段。盡管這樣,我們還是要心中有數:這是一個不正常的現象,它需要我們不斷改進和發展。相反,不是簡單地向老祖宗求救了事。
其實,在中國經濟和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各種商業模式創新層出無窮,各種有效的管理模式也在積極嘗試。實踐證明,其中的一些嘗試,效果還是很好的。為什么我們的學者就不能及時對他們進行跟蹤研究呢?為什么就不可以把我們研究成果放在更長遠的歷史中考慮呢?作為一名管理學研究者,我感到這種現狀確實可悲。回到企業管理的毛澤東熱問題,研究者們為什么就不能系統研究毛澤東的思想能否在企業層面上運用呢?如何才能在企業管理層面上的運用呢?在企業管理的哪個層面可以運用而在哪個層面是不能運用的呢?為什么就不能坐下來認真研究,怎樣才能把毛澤東的思想概念轉化為可以操作的管理技術呢?需要一些什么樣的相關程序、操作方法呢?進一步研究毛澤東思想的管理方法應該如何測量呢?所有這些都是規范管理學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如果按照規范的管理學研究方法考問,毛澤東的思想概念在企業管理層面運用還有不少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