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力是管理出來的,這就需要監控和檢核系統的搭建。
1.結構決定功能:重點工作必須設置專職或兼職檢核督辦部門,比如這幾個月那么多促銷費用在下面花,誰下去審計?是財務部人員,還是要求各級經理必須調出當地的財務檔案進行檢查?
2.中轉管理平臺:總部不可能直接監控到全國市場一線,還要有各地中轉管理平臺(分公司辦事處工作站以及各級主管)的設置,逐級監控才有效。
3.通過改善考核指標,促進中轉管理平臺檢核職能的落實:管理什么就考核什么,各級干部的考核要和公司期望他們檢核內容相吻合。
4.信息匯報:監控的結果要匯報,從信息匯報形式上可能有銷售日報表、月度述職報告、內部網站、月會周 會等??偛侩S時掌控各地的監控信息,快速反應,聞風而動。管理不滯后,監控才有價值。
5.監控核心內容——員工行蹤和工作績效:業務管理難度在于業務員一天中大部分時間在主管視線之外甚至在外地單獨作戰,你無法知道他在干什么?監控系統的精度要求因企業不同實力、不同發展階段而不同。但基本原則一定要做到——主管一定要知道他的下屬昨天的行程如何,工作過程是怎樣的。
中外對比:
在監控檢核環節,內資企業劣勢明顯。
1.從管理理念上講:內資企業的決策者大多沒有經過成熟的管理教育,當年無知者無畏,帶著一幫兄弟創業,打出個江山,天真地以為"我知道我們企業管理制度有漏洞,但是,我們企業好人多壞人少".相反,外資企業是從制度監控來"確保員工是好人",或者說"壞人在這里沒機會,伸手必被捉,犯罪成本太高". 2.從組織機構上看:內資企業不但普遍監控部門缺位,甚至連中轉管理平臺都沒有——不少銷售到了幾十個億,團隊幾千人的企業,全國很多地區都沒有設立辦事處分公司,上千個員工都在出差跑單。再加上缺乏正規的月會述職制度,這幾千人肯定就全部放羊——憑良心干活了,這種管理狀態在外企看來幾乎是不可思議。
3.從制度積累上看:中國的企業在管理流程制度上的積累肯定比較稚嫩,報表系統簡陋,員工行蹤根本不在上級掌控之中。相反,國際企業歷史比較長,有多年來在多個國家多個市場運營的經驗和積累,管理制度比較嚴謹。
4.從考核系統上看:內資企業急功近利,更關注銷量回款的完成和利潤的實現,在銷量能完成的前提之下一切支出都盡量壓縮。所以在內資企業看來,開月會、建立管理報表管理員工行蹤、監控各地的鋪貨進度、促銷進度、設置中層管理干部和各地管理平臺等都不是很必要,甚至終端鋪貨生動化也沒必要,找批發商把量沖起來最重要!內資企業對管理員工行蹤比較感興趣,但是主要目的是看員工有沒有虛報差旅費,不是看員工每天的過程績效。
結果是什么?
外資企業不容易亂——他們的文件管理客戶資料管理早已規范,不會出現年底發現客戶合同丟失的笑話,也不會走一個銷售人員就帶走一群客戶;他們的費用管理有嚴格的審核程序,賬款管理有成熟的程序,出現大量爛賬的可能性不太大;他們的員工不管銷量任務能不能完成都不容易偷懶,因為總部不停地監控你的行蹤、檢查你的市場終端表現和過程指標……相反,幾十億上百億的內資企業,這種管理混亂的案例比比皆是。
點評:中國功夫PK西洋拳,監控環節劣勢明顯。"用人不疑"的古訓,其實一部分聰明的內企老板也不相信。他們信奉"用人起疑,疑人也用".從這個角度講,在監控觀念上,內企水平參差不齊,但中國的內企老板并不缺心機。
最重要的是監控不僅需要建立運行整套的檢核、追蹤報表制度,還要打破結果管理的思維定勢,開始過程管理。
這就難了,過程管理是要付出成本的,而且"全套的監控檢核追蹤報表和制度"我也不會呀!
監控環節,內企輸了,輸在急功近利,不相信過程管理;輸在經驗淺薄,沒有監控制度管理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