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念:培訓是制度,培訓費是投資——不在于花錢多少,要看投入產出比。
2.頻率:我在外企打工曾經有一次要晉升課長被人事部刷下來,理由是我接受的培訓天數不夠,要接受足夠的培訓課時才能正式升職。培訓在這種企業不是年會上的應景之作,是有計劃的。對員工來講,接受培訓也不是可有可無的福利,而是必須履行的義務。
3.方式:我在外企打工8年,經歷的大多數培訓課堂都是小班制,20個人一堂課,保證大家能充分互動,講課的老師大多受過專業訓練,非常善于搞氣氛,課堂上歡聲笑語很熱鬧,學員也很開心,美中不足是第二天睡醒后一想昨天好像啥也沒學到。
4.內部訓練系統:成熟的企業會培養自己專門的講師隊伍,有自己系統生動的內訓教材,人力資源部會對不同職位的員工設計相應的培訓列表規定……甚至有個別極端的企業號稱從來不外聘營銷培訓老師和課程,"我們公司的營銷培訓體系是最先進的". 5.培訓后管理:目前外資企業的培訓后管理多數能做到兩個層面:其一是企業對培訓內容的消化吸收和內化;其二是通過對培訓內容的過濾和管理,促成學員行動。
2007年,我給某知名臺資企業做區域巡回培訓,專門有一位協理級的高層干部和我同步巡回,白天我講課,晚上這位協理根據我講內容出一個主題,全班同學討論怎樣結合老師講的內容,制定和更新本公司的標準,然后作為制度全區域推行。
外資企業的培訓贏兩點:其一是系統化,內部訓練體系的設計有素質教育、有技能教育、有晉階培訓、有應知應會的宣傳貫徹,從知識結構上講相對完整;其二是培訓后管理,化被動為主動,把技巧固化標準化內化。
美中不足在實用性。教材的編撰者對一線情況缺乏深入了解,培訓課上雖然也講了一些實用的內容,但都屬于入門功夫,涉及到管理層次的話題大多只講些空洞理論和概念,不具體、不深入,在實戰中指導意義不大。培訓后管理雖然在做,但是跟進管理力度因人而異,走過場的現象也不少見。
點評:中國功夫PK西洋拳,在培訓這個環節上,全軍覆沒,原因是內企壓根沒覺得這件事很必要。
企業最大的累贅是沒有經過培訓的業務員。培訓費是投資而不是成本,但這些大道理很多內資企業只是說說而已。
培訓說白了就是個對員工的再加工過程。加工得好就是優等品,加工得不好就變成了廢品。
要素三:建立標準
執行不力的原因往往不是不能,而是不會——不知道應該按照什么標準和步驟去做事,要想打造執行力,就必須要建立標準,讓員工知道應該按照哪些步驟去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