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切合市場實際的方面來講,內資企業相對有優勢。
外資企業的市場決策要看數據,雖然很理性,但是很容易教條和片面——中國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市場,不同區域的市場特點、消費習慣差異很大。而外資企業并不熟悉中國的市場,在這方面吃虧不少。
內資企業的決策很多是老板的市場感覺,雖然草率,但是別忘了內資明星企業老總大多數"出身草根".宗慶后一年有兩百天在市場上奔波,所以他才敢說:"我不相信外資市調公司的數據,我做生意靠感覺。"
2.在決策的產生和反應速度上,內資企業絕對有優勢。
外資企業的市場決策要走流程:首先在信息獲取上,老外更相信數據而不是感覺,而實際上數據的真實性、及時性在逐漸傳遞過程中肯定會打折扣,而且很多市場問題根本不是從數字上就能看得出來的。其二,外企往往用一些數據分析模型來做決策,這類似于用炒股軟件炒股,優劣難辨,結果就是決策反應慢,而且僵化。
內資企業老板一般不喜歡把時間花在數據上,他們更相信自己的判斷,而且一著急,什么流程都不顧,直接下命令甚至直接上陣打仗。方法雖然土了點,但經常是"以快制慢",往往能出奇制勝。
3.從決策校準方面講,內資企業優劣參半。
優勢:內資企業的老板,大多數都跟經銷商保持著密切的溝通,而且這些老板很習慣在做一個決策之前,半夜把幾個下屬經理從被窩揪出來開會討論。更重要的是他們勇于改正,一個決策出臺,推行了一段時間效果一般,老板一句話,就推翻了——摸著石頭過河,天天都在實踐驗證。
劣勢:老板曾經力排眾議創造過奇跡,所以比較容易個人膨脹,相信自己的個人靈感,而且希望不斷創造奇跡。加上明星老板一般都很強勢,他告訴大家"做不做是態度問題,做的好不好是技能問題",所以大家都不愿意犯"態度問題"的低級錯誤。于是"議會"大多看老板臉色發言,一旦老板一意孤行,很少有人會發出第二種聲音。
點評:中國功夫PK西洋拳,在決策和指導環節略勝一籌。
外企很不理解,為什么我們研究一大堆數據上一個新品還賣不動,內企老板一拍腦門上一個新品還賣火了?
無為而治,靠市場感覺卻能有神來之筆,這是中國企業的"迷蹤拳",老外看不懂。
靠感覺做事的人有沒有可能成功?有!但他心中充滿了對失敗的恐懼,因為他不知道成功的道理。
不要因為一次投機成功就變成個投機者,不能把企業的前途交給"僥幸".
要素二:員工素質和培訓
指導力提升,命令符合實際,員工就能執行到位嗎?當然不是,執行力不好的團隊,不管是錯誤的命令還是英明的決策,他們執行起來都會打折扣!
于是有人說——這是團隊的人員素質問題。
我在外資企業工作多年,深知并非如此。中國的第一批"外企白領"的確學歷素質較高,福利待遇也高。但現在外企都流行"本土化經營","外企白領"從幾百個變成幾十萬個,人員素質要求自然會降低。康師傅、可口可樂現在的線路業代很多也只是高中或大專學歷,銷售主管和銷售經理中也有不少并未達到本科水平。
中小內資企業的確在人員素質、平均年齡、平均學歷水平方面落后,造成企業執行障礙,但是大中型內資企業現在招人也全部都要求本科以上學歷,人才高消費碩士生做文員的現象也不少見。
外資企業和內資大型正規企業相比,人員素質上優勢越來越小。但是為什么國際企業能在市場表現、團隊執行力上有明顯優勢?
員工的培訓是根本原因之一。
中外對比:
一、內資企業的教育訓練系統現狀:
1.理念:培訓是員工福利,培訓費是經營成本——越少越好。
2.頻率:培訓費的主要使用者可能是老板自己,經理級的培訓可能一年搞上一兩次,全體員工培訓嗎?每年開年度大會搞一次算了。
3.方式:舉辦一次培訓,聽課的學員越多越好,業代、主管、經理、經銷商,甚至生產、行政全都一鍋燴!要不然花錢請來了培訓老師豈不是虧了!
4.內部訓練系統:培訓部一般都是別的部門兼任,即使有培訓部,也不可能建立企業內部的培訓系統和內訓教材。培訓部主要責任就是花錢——市場上流行什么,培訓經理就花錢買什么。
5.培訓后管理:絕大多數內資企業根本沒這個概念,講完了最多讓學員上臺談談今天接受培訓的感想,表一表決心。沒有任何培訓后管理動作。
一年一度的年會培訓,根本就是應景之作,作秀的成分大于實際意義。開年會了,找個老師來"唱一唱"大家高興,上完課大家鼓掌,老師拿錢走人。再過兩星期,你問:"老師講什么了?"個個都是一臉茫然,已經全忘了!難怪內資企業這么做,他們認為培訓費是成本,成本當然要越低越好。他們的員工甚至平時連月會都不開,全體人員碰面,一年也就那么一兩次。
培訓不系統,沒有計劃性、針對性,培訓后缺乏跟進管理的基本動作……內資企業在教育訓練這方面,乏善可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