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機械是特種機械,這是由其在使用過程中對設備和人身安全方面的重要性所決定的。電力生產中所使用的起重機械一般可分為電動起重機械(如行車、單梁吊、電動葫蘆、電梯、爐內檢修升降平臺等)和手動起重機械(如手動葫蘆、千斤頂、自制起重機械等)。隨著電力生產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起重機械管理也面臨許多新問題,對此就如何做好起重機械在轉制過程中的管理工作作如下建議:
1目前起重機械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1.1領導重視不夠
起重機械作為一種特種機械,在其使用過程中的安全與否直接關系到設備和人身的安全。電力行業歷來重視特種設備及其操作人員的管理工作,在落實相關法規(如特種作業人員持證上崗、起重機械定期檢驗等)方面是堅持得較好的。但由于起重機械在電力生產中只是屬于‘工具’,只在發電設備停止運行,轉入檢修狀態后才可能使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未引起領導足夠的重視,特別是在生產任務相對緊張時,就容易忽視必要的日常管理工作。
1.2起重機械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計劃經濟模式下,起重機械管理工作是實行粗放式的管理。對大分場制的發電廠,其使用、維護、保養、消缺工作均由檢修分場負責;對小分場制的發電廠,除電氣部分劃歸電氣檢修單位負責外,其余工作均由使用單位負責。這樣做的結果,各負責單位從保證自身長期使用的安全性考慮,并未忽視起重機械的日常管理工作。但廠部這一級卻未能建立和完善相應的使用、維護、保養、缺陷處理、臺賬記錄等制度。隨著電力生產企業減人增效工作的不斷深入,原有的管理模式受崗位定員、經濟因素的影響,使得對起重機械的管理時緊時松、時好時壞,造成不使用時維護、保養工作無人管,到使用時問題集中暴露出來,而迫于生產、檢修任務完成時限的壓力和諸如無備品備件更換等,不得不采取應急處理使起重機械帶病運行,給安全留下了隱患。
1.3維護保養無專職人員承擔
發電廠所使用的起重機械數量是不少的,如小龍潭發電廠就有電梯3臺,行車7臺,各式單梁吊、電動葫蘆40多臺,還有一些移動式的卷揚機等,雖然數量不少,但由于分散在不同的場所,所以不僅沒有實行專人維護保養,而且在一些部門(如承擔大修任務的多經公司和承擔維修任務的主業車間)必須交叉使用的地點,如汽機房行車、江邊補給水泵房行車等,則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誰使用時誰臨時負責一下的情況,這樣一來,就加劇了無人維護保養的局面。另外,由于各使用單位僅負責使用期間起重機械的正常與否,所以一旦碰到問題,如電氣控制回路故障,就極有可能發生隨意更改接線以滿足短時使用需要的情況,而且分管的人員多且分散,技術水平參差不齊,也不利于維護保養人員掌握深層次的起重機械檢修、維護、保養、消缺等專業技能。
2做好起重機械管理工作措施
2.1各級領導應高度重視起重機械的管理工作
各級領導應認識起重機械在保證設備和人身安全方面的重要性。小龍潭電廠就曾發生過在起吊汽輪機低壓缸轉子過程中行車無故溜車和爐內檢修升降平臺在使用中無故溜車的情況,所幸未造成任何后果。建議主管領導抽出一定的精力關注起重機械的管理工作,明確相應的職能部門和管理人員抓好對起重機械分管單位日常檢查、維護、保養等的督促工作,同時送他們到有關起重機械的維護、保養、檢修、檢驗等培訓班學習,以提高其素質,為加強管理奠定基礎。
2.2對起重機械維護保養要明確崗位、健全制度、加強考核
在減人增效、機構改革中,考慮設備劃分和機構設置時,必須考慮到起重機械維護保養人員的相對穩定,要明確相應的崗位和要求,并且應有督促和檢查制度。對公用的起重設施,應建立規范的使用前、后的移交檢查制度,由雙方簽字認可。對移交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要堅持誰負責誰處理的原則和發現問題必須處理好才能使用的標準,確保起重機械不帶病運行。對由于維護保養不當、無備品配件等原因而造成起重機械不能投用的,要有相應加重考核的制度。
2.3起重機械維護保養應由專職人員負責
所謂專職人員,即是專門進行起重機械維護、保養、消缺等工作的人員,在電廠最好把他們組成有建制的班組,這樣不僅為他們相互交流、切磋技藝創造條件,也為加強備品備件的管理和落實責任制等奠定基礎。如果確有困難,也可將維護保養人員分布在其他班組中,但必須明確其維護保養專職人員的身份和其承擔的職責,班組長還必須保證其相應的技能學習、檢查、維護、保養設備的時間以及待遇,真正調動其積極性和工作熱情,確保專人管理工作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