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14日電(記者魯暢、陳鐘昊)“元代碼頭”遺跡、“墉墻疏影”“紅墻映翠”兩段古跡高墻、“榴花輕語”“綠冠悠然”等四個“口袋公園”……全長1.7公里的西城區鼓樓西大街,如今重裝亮相。記者14日從西城兩會獲悉,“鼓樓西大街整理與復興計劃”是《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批復后,該區首個重點推進完成的歷史街區保護更新項目,將有效助力中軸申遺保護。
為期近3年的“鼓樓西大街整理與復興計劃”主要是恢復老城特有的古都韻味和歷史文化,實現優美的環境和舒適的空間。據介紹,相關部門分8大項、22小項進行了違建拆除、建筑立面提升、公共空間整治、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建設、夜景照明、交通停車綜合治理、多桿合一,全面實現“穩靜街區”建設。
全新亮相的 “元代碼頭”遺跡,位于鼓樓西大街西側,條石路、棕色圍欄展現著當年濱水碼頭的繁忙景象,以及湖面變小、水退人進的滄海桑田。“將代表歷史特征的高臺維持現狀,同時用老磚條石整修,體現出了對歷史的尊重。局部對人員行走有影響的高臺后退,上層為居民生活區,下層為路人活動區,兩側設有無障礙坡道,同時,整合綠地空間形成綠色街景。”北京什剎海阜景街建設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說。
除了“微修繕、微更新”,街區管理也更加智能化。記者在鼓樓西大街上看到,道路兩側違法停車現象不見了,影響美觀的電箱也不見了,原本裸露在天空的“飛線”全部入地。同時,包括交通標志、胡同指示牌、治安監控、交通監控等各種用途的桿子也被全部整合至路燈桿上,“鼓樓西大街采用多桿合一,還預留了多路擴展空間,隨著5G發展,很多城市應用場景可以加入進來。”上述負責人說。
記者了解到,對于如何維持老街新貌,西城區相關部門已經制定了街區管理服務方案,創新管理方式,形成由政府牽頭、企業管理與居民參與的共同治理的管理體系。今后,鼓樓西大街將推行“政府牽頭+居民商戶參與+企業管理”開放街區管理模式,力爭將鼓樓西大街“穩靜街區”打造成北京市文明街區、標桿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