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軌交10號線列車駕駛室正接連拆除,以往封閉的區(qū)域正式對乘客開放。這里沒有明顯可見的駕駛操作設備,只有位于車頭位置、覆著白色蓋板的操作臺。開放的空間,讓不少市民爭相“打卡”,一睹隧道內的景象。
10年來,隨著在全自動無人駕駛領域的研究逐漸深入,上海正形成屬于自己的技術標準,為行業(yè)升級迭代輸送經驗。
投標企業(yè)拿出“看家本領”
前不久,軌交18號線一期南段、10號線二期開通初期運營。它們與將在2021年春節(jié)前開通的15號線以及在建的14號線,都屬于上海首批開通即實現(xiàn)最高等級全自動無人駕駛的線路,列車具備自動喚醒、自動發(fā)車、自動折返、自動安全防護以及遠程控制等功能。
全自動無人駕駛模式下,如果地鐵站內發(fā)生應急情況,列車如何組織或者有序退出運營?乘客如何疏散?……這些市民普遍關心的問題關乎全自動無人駕駛的核心技術,即場景設計。各類場景設計越豐富,系統(tǒng)成熟度與安全系數(shù)就越高。
從國際上來看,全自動無人駕駛主要落地于日均十萬客流的地鐵線路場景,包括2010年建成的上海軌交10號線,便是通過前期客流預測分析,判定“潮汐式”客流不明顯,才作為建設的開端。
14號線、15號線等在內的上海新建線路,因需要承擔百萬量級的大客流,在場景設計上就復雜了許多。“這幾條新線,我們通過招標方式的創(chuàng)新,可以說是‘榨干’了他們的設計。”上海地鐵維護保障有限公司技術部經理奚笑冬說。
以列車視頻監(jiān)控系統(tǒng)為例,原先明確告訴投標方要什么清晰度的攝像頭、儲存多久的視頻等。現(xiàn)在要求對方從無人駕駛的需求出發(fā),分析到底哪些情況需要調用視頻監(jiān)控系統(tǒng),設計與其他自動化系統(tǒng)如何形成聯(lián)動,也就是“場景”。
于是,各家企業(yè)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設計的場景文件迭加起來,從一米高,再到后來的兩米高。通過共同創(chuàng)新將車輛、信號、牽引等整套系統(tǒng)聯(lián)動,最終實現(xiàn)了新線全自動無人駕駛的落地。
自我“革新”更是多方共贏
18號線一期南段開通當天,一名特殊的駕駛員站在車頭位置,不停解答市民對于全自動無人駕駛的提問。
10年間,上海地鐵探索建立起一套較為完整的管理和技術體系,在崗位、組織模式等方面做出了更多的調整和創(chuàng)新。
“合作過程中,我們在系統(tǒng)學習世界先進技術理念的同時,在車輛設計、制造、試驗等方面也逐步建立起適應市場需求的體系和標準。”在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成看來,上海地鐵通過自由競爭招標的方式,培養(yǎng)供應商在全自動無人駕駛領域的實力與經驗,形成多方共贏的局面。
就在不久前,《上海軌道交通全自動運行線路運營要求》入選首批10項“上海標準”。依托該標準,上海全自動運行線路的建設和運營經驗廣泛輸出至全國各地,引領了全國城市軌道交通全自動運行的發(fā)展進程。
探索的腳步還在繼續(xù)。“針對近期開通的線路,各方正深度參與完善應用場景,鑒于運營期間的實際情況,進行不斷的調整和提升。”奚笑冬說。來源:搜狐
10年來,隨著在全自動無人駕駛領域的研究逐漸深入,上海正形成屬于自己的技術標準,為行業(yè)升級迭代輸送經驗。
投標企業(yè)拿出“看家本領”
前不久,軌交18號線一期南段、10號線二期開通初期運營。它們與將在2021年春節(jié)前開通的15號線以及在建的14號線,都屬于上海首批開通即實現(xiàn)最高等級全自動無人駕駛的線路,列車具備自動喚醒、自動發(fā)車、自動折返、自動安全防護以及遠程控制等功能。
全自動無人駕駛模式下,如果地鐵站內發(fā)生應急情況,列車如何組織或者有序退出運營?乘客如何疏散?……這些市民普遍關心的問題關乎全自動無人駕駛的核心技術,即場景設計。各類場景設計越豐富,系統(tǒng)成熟度與安全系數(shù)就越高。
從國際上來看,全自動無人駕駛主要落地于日均十萬客流的地鐵線路場景,包括2010年建成的上海軌交10號線,便是通過前期客流預測分析,判定“潮汐式”客流不明顯,才作為建設的開端。
14號線、15號線等在內的上海新建線路,因需要承擔百萬量級的大客流,在場景設計上就復雜了許多。“這幾條新線,我們通過招標方式的創(chuàng)新,可以說是‘榨干’了他們的設計。”上海地鐵維護保障有限公司技術部經理奚笑冬說。
以列車視頻監(jiān)控系統(tǒng)為例,原先明確告訴投標方要什么清晰度的攝像頭、儲存多久的視頻等。現(xiàn)在要求對方從無人駕駛的需求出發(fā),分析到底哪些情況需要調用視頻監(jiān)控系統(tǒng),設計與其他自動化系統(tǒng)如何形成聯(lián)動,也就是“場景”。
于是,各家企業(yè)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設計的場景文件迭加起來,從一米高,再到后來的兩米高。通過共同創(chuàng)新將車輛、信號、牽引等整套系統(tǒng)聯(lián)動,最終實現(xiàn)了新線全自動無人駕駛的落地。
自我“革新”更是多方共贏
18號線一期南段開通當天,一名特殊的駕駛員站在車頭位置,不停解答市民對于全自動無人駕駛的提問。
10年間,上海地鐵探索建立起一套較為完整的管理和技術體系,在崗位、組織模式等方面做出了更多的調整和創(chuàng)新。
“合作過程中,我們在系統(tǒng)學習世界先進技術理念的同時,在車輛設計、制造、試驗等方面也逐步建立起適應市場需求的體系和標準。”在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成看來,上海地鐵通過自由競爭招標的方式,培養(yǎng)供應商在全自動無人駕駛領域的實力與經驗,形成多方共贏的局面。
就在不久前,《上海軌道交通全自動運行線路運營要求》入選首批10項“上海標準”。依托該標準,上海全自動運行線路的建設和運營經驗廣泛輸出至全國各地,引領了全國城市軌道交通全自動運行的發(fā)展進程。
探索的腳步還在繼續(xù)。“針對近期開通的線路,各方正深度參與完善應用場景,鑒于運營期間的實際情況,進行不斷的調整和提升。”奚笑冬說。來源: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