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應該既有看得見的繁華與美好,又有看不見的防護與支持。近年來,修建地下綜合管廊逐漸成為各大城市解決地下基礎建設問題的有效手段之一。
“地下綜合管廊”,又稱共同溝,是指為電信、電力、燃氣、供水等各類公用類管線蓋一個共同的“房子”。簡單地說,就是把各種地下設施都引入地下綜合管廊,相當于在地下建設一條“高速公路”,只要是鋪設在城市地下的管線都要從管廊中通過。
位于綿陽科技城集中發展區核心區綜合管廊及市政道路建設工程PPP項目,總長33.65公里,由4條城市主干道、4條裝配式地下綜合管廊、1座綜合管廊監控中心組成,為目前國內里程最長的裝配式地下綜合管廊,也是全國首創的分片式預制裝配式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項目,總投資81.27億元,預計202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據中建二局一公司綿陽管廊項目經理張科研介紹:“地下綜合管廊將全部采用裝配式建造方式,即將管廊模塊在工廠預制好后再送到現場組裝,這種建造方式能縮短工期,大幅度減少建筑垃圾和揚塵污染。”這就意味著,在施工過程中,起吊設備必須保持穩定,安裝精準,絕不允許發生碰撞、偏移等情況。
經過項目方反復研究,為了保證施工順利進行,最終選用三一SCC2800A履帶起重機進行施工。11月20日,施工現場機械轟鳴,SCC2800A履帶式起重機正在運轉,主駕駛員李永川說:“SCC2800A負責將預制件從運輸車輛上卸下,并將預制件管廊安裝到位,管廊標準單元長度采用6m標準模數,合成30m左右標準段,重達10噸,吊裝難度非常大。”
“我進入吊裝行業七八年了,從汽車吊到履帶吊,從50噸到280噸一直操作著三一起重機設備,此次施工這臺SCC2800A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它作業過程十分平穩,微動性好,吊裝精準,幾乎每一個預制件都能一次性準確安裝到指定位置上,我本來非常擔心,但這臺車操作起來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目前,道路管廊主體和市政道路基礎工程等施工作業正有序推進。項目建成后,運營方將利用綜合管廊智能巡檢機器人代替人工,在地下迅速檢測出管廊的燃氣泄漏點、水管漏水點等,并及時搶修,以降低后期運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率。這對于提高綿陽科技城集中發展區基礎設施建設現代化水平,增強區域綜合承載能力,保障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來自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