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條后街背巷整治出新,群眾出行條件顯著改善;73個老舊小區提檔升級,居民住得更加舒心;11個農貿市場改造達標,百姓“菜籃子”拎得放心;4個智能化停車場建成使用,車主停車不再困難;2.7萬名志愿者活躍城鄉,傳遞社會正能量……初冬時節,走進鹽城市建湖縣,清新和諧的文明之風撲面而來。
深化文明城市創建,為民生提質,為幸福加碼。建湖縣委書記陳平說,堅持創建為民、創建惠民理念,建湖突出問題導向,圍繞群眾關切,大力實施“城市文明十大提升行動”,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補齊民生短板提升城市品質
在建湖縣近湖街道裕豐花苑,經過系統改造后的老小區舊貌換新顏。小區還和社區“結親”,居民迎來“紅色管家”。裕豐花苑是建湖較早建設的回遷安置小區,無物業無管理,環境臟亂差。“由于建造時間久遠,小區設施老化。道路坑洼不平,排水管道時常堵塞,下雨天路上積水有時漫到路面,住戶苦不堪言。”秀夫社區黨總支書記張紅建說,小區管理一直是社區的一塊“心病”。
老舊小區是城市管理的難點,也是群眾關注的熱點。近年來,借助文明城市創建,建湖老城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速,人和新村、光明小區等幾十個老舊小區改造被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政府先后投入近千萬元,對小區道路綠化、亮化、停車位等一體化改造,補齊功能短板,讓“老”居民過上“新”生活。
“以前小區大門常敞開,外人隨意進出,車輛亂停,安全問題很讓人擔憂。現在門口安了道閘,安排專人值守,公共樓道全程監控,小區居住質量明顯改善。”居民孫玉蘭說。
小區是城市的基本細胞,后街背巷是城市的毛細血管,同樣連著千家萬戶。去年,建湖排出急需整治的后街巷道110條,實施路面改造、雨污分流等項目,打通斷頭路、疏通梗阻路,改善居民出行條件。今年,新一輪后街背巷整治全面推進中,22條后街背巷整治年底前有望完成。
改善人居環境刷新城市顏值
“經過改造升級,菜場內外變干凈,經營攤位上規矩,價格公示上墻,以前這里污水橫流,異味撲鼻。”66歲的張日梅每天都來西豐苑農貿市場買菜,說起這里的變化,她豎起了大拇指。今年,建湖市場監管、城管、衛健等部門聯合開展農貿市場整治行動,還市民干凈整潔有序的市場環境。
在西苑社區偉業小區路口,圍墻旁堆積多年的垃圾被清理一空,栽上花草、搭建起長廊、鋪上石板,荒地變成花園。建湖縣園林服務中心主任李歆彤介紹,這里曾因長期無人管理,長了雜草、堆了垃圾,成了衛生死角。周邊居民反映后,住建部門進行景觀化改造,建起“口袋公園”,還起名“竹曦公園”。
建湖充分利用邊角地、廢棄地、閑置地,通過修砌花池、配套景觀小品等方式“見縫插綠”,建設口袋公園和微型綠地,讓市民開門見綠,移步有景,在家門口休閑、放松享受“綠色福利”。目前,建湖縣城綠化覆蓋率達41.9%。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湖以更高標準深化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持續推進“廁所革命”,突出城鄉接合部、鎮村主要街道、農戶家前屋后等點位的環境整治,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涵養文明素養彰顯城市氣質
“要理發的老人到這邊來。”10月24日,岡西鎮敬老院內歡聲笑語,“中國好人”、縣文化志愿者協會會長肖公章帶著40多名“紅馬甲”,前來開展重陽節志愿服務。75歲的王皆華理發后高興地說,今天精神了不少。
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建湖實名注冊的志愿者已超10萬人,各鎮、區(街道)都建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所有行政村和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實現全覆蓋。他們常年開展關愛社會、關愛他人、關愛自然等志愿服務活動,以實際行動引領文明新風尚。
道德模范引領示范,凡人善舉不斷涌現。
日前,在南京工作的吳春堂帶著妻子前往建湖縣公安局交警大隊上岡中隊,感謝一直幫助他的民警們。老家在上岡鎮榆西村的吳春堂,讀小學時父親病故,母親離家出走,他與奶奶相依為命。從小學到大學,“江蘇最美警察”曹流一直資助吳春堂,10多年從未間斷。
時代在變,感動不變。這些年來,在曹流的影響下,上岡中隊先后結對幫扶困難家庭50余戶,救助群眾近千人,累計捐贈財物30余萬元……
用身邊人教育身邊人、用身邊事感動身邊人。建湖定期開展“身邊好人”、“感動建湖”十大人物、“新時代建湖好少年”等系列評選,并通過淮戲、小品等藝術形式,將好人事跡搬上百姓舞臺,讓道德芬芳浸潤人心。
截至目前,建湖先后有14人入選“中國好人”,28人登上“江蘇好人榜”,6人當選省“最美人物”,61人被評為“鹽城好人”,5人被推選為省“美德少年”,入選數居鹽城市前列。凡人善舉層出不窮、好人好事競相涌現,文明正成為建湖最亮的城市底色。(喬宗華陳鴻斌楊先鋒卞小燕)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