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要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摘要
湖南日報記者 黃利飛 陳淦璋
通訊員 彭小云 彭胤武
國土空間是國民生存的場所和環境,也是一切經濟社會活動的載體。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從可持續發展與全局視野出發,提出“要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要求,為優化經濟、社會、人口與環境等各種要素的配置,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學指南。
目前,我省正加速形成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張圖”,全省14個市州四大區域實現國家戰略全覆蓋,城鎮化建設保持高速發展態勢。
展望未來,湖南將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從未來著眼,以人為核心,在國土空間支撐、區域戰略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方面,為高質量發展蓄勢增能。
從未來著眼,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十八洞村,巉巖高聳、澗水幽藍,即便是站在“制高點”,也未必能窺覽村寨全貌。十八洞村駐村規劃師尹怡誠,卻對村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熟稔于心。
2013年起,十八洞村駐村規劃團隊,對全村自然資源、歷史人文、基礎設施現狀,特別是關乎耕地、生態的政策底線及空間紅線等情況,進行了“地毯式”摸排,并以此為基礎,編制實施了“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
多規合一,是將此前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多個分散規劃,進行統一融合、重構和創新。
尹怡誠介紹,新規劃的編制與實施,助推了扶貧,改善了環境,讓十八洞村從精準扶貧向鄉村振興邁出了堅定步伐。2019年9月,十八洞村規劃作為全省示范案例被推介至自然資源部,參與全國村莊規劃優秀案例交流。
放眼全省,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行動已在三湘四水全面展開。常德市今年上半年派出了259名駐村規劃師分赴全市127個鄉鎮,指導編制鎮村規劃;目前全省累計完成了1032個省級村莊規劃編制試點。
省自然資源廳規劃局局長覃佐彥說,城市發展、鄉村振興,都需規劃先行、精準施策,而今天做什么、怎么做,取決于明天甚至后天需要什么。對企業來說,生產空間須集約高效;對群眾來說,生活空間要宜居適度;對社會來說,生態空間要山清水秀。
以此為指引,我省蹚出了國土空間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的“湖南經驗”。
大力推動“多規合一、多審合一、多證合一”改革。如通過無縫對接省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做到規劃對批地、供地、登記發證的全面管理,目前已累計為1300多個工程建設項目提供了規劃支撐。
堅守底線思維同時加大執法監督力度。確保生態保護紅線不減一點,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少一分,傳統村落保護范圍不退一步;今年前10月累計查處存量違法建設1190.74萬平方米。
“十四五”即將開啟,隨著今年8月《關于建立全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意見》的印發,我省全面構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頂層設計基本形成。
根據意見,今年要初步形成全省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張圖”;到2025年,實現各級和各類規劃“全覆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法規政策和技術標準體系;到2035年,基本形成安全和諧、富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國土空間格局。
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增強區域發展協調性
10月23日,芙蓉大道、洞株路、潭州大道快速化改造項目實現通車,長株潭全面融入“半小時交通圈”,長株潭一體化發展加速推進。
時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花垣鎮老天坪村,湘西里耶機場工程建設正酣。該機場計劃2021年底實現試飛通航。迎來“航空時代”的武陵山區,將打通吸金引客大動脈。
一面是推進重點區域加快發展,一面是補齊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方面的短板,如果將湖南版圖比作一張樂譜,21.18萬平方千米的土地、14座各具特色的城市,就是曲譜線和音符。“十三五”以來,湖南“唱和如一、宮商協調”,一盤縱橫聯動三湘四水、統籌聯通省內外的發展新棋局,正在形成。
大棋局,背后是大視野。
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5年前,我省提出大力培育若干帶動區域協同發展的增長極,建設“一核三極四帶多點”空間發展戰略很快落地實施。
做大做強“一核”,即把長株潭城市群建設為長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引領區;
打造“三極”鼎力,即加快打造岳陽、郴州、懷化新增長極;
推動“四帶”聯動,即加快建設京廣高鐵經濟帶、滬昆高鐵經濟帶、洞庭湖生態經濟帶和張吉懷精品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帶;
扶持“多點” 綻放,即依托國家級新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特色園區,形成多個基礎扎實、實力雄厚、特色明顯、產城融合的新增長點。
2019年6月,立足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和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實施方案》的通知,促進形成統籌有力、競爭有序、綠色協調、共享共贏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隨之而來,我省多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向縱深推進:全面提質發展長株潭城市群,深度推進大湘南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充分發揮大湘西地區的生態優勢和發展潛力……全省14個市州四大區域實現國家戰略全覆蓋。
崛起于長沙的農業B2B產業互聯網平臺惠農網,在我省大力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的進程中,賦能廣袤鄉村,幫助老百姓把對小康生活的向往變為了現實。
家住沅陵縣明溪口鎮胡家溪村的老張,今年70歲,這幾年他見的“新鮮事”一茬接一茬:有人蓋起了養雞棚,政府送雞苗教技術,幾年下來不僅脫了貧,還奔了小康;有人在村里開起了網店,一邊是農貨出村,另一邊是城里的好東西進山……
這是新時代湖南打破二元結構、城鄉融合加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隨著各區域選擇與自身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相適應的產業和城市布局,全省多極發力、多點支撐的區域發展新格局,已初步形成。長沙的工程機械、株洲的電力機車、郴州的礦藏有色金屬、張家界的旅游資源,邵陽的小商品等,家喻戶曉。
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湖南將充分利用進入“高鐵時代”為標志的新經濟地理優勢,將湖南區域協調發展的空間組織模式,確定為以京廣、湘黔發展軸帶構成的T字形狀核心空間戰略架構,依托區域交通網絡支撐體系,推動區域聯動發展。
以人為核心,推進新時代新型城鎮化
通勤距離的拉近,對于生產要素的流動、城鎮體系的構建有著重要影響。
“長沙到常德,最快只要103分鐘哩。”向鐵輝家在長沙,在常德碧桂園上班,眼看長益高速公路擴容工程今年9月開通,常益長高鐵又在如火如荼建設中,他感慨今后通勤會更加便利。
快速交通網絡加快完善,以長株潭城市群為核心,全省初步形成了“長-岳”“長-益-常”“長-衡-郴”“長-婁-邵-懷”四大放射狀城鎮軸。省住建廳數據顯示,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2014年末為49.28%,2019年末提高至57.22%,年均增長1.58個百分點,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隨著城鎮化率突破50%,我省實現“鄉村型社會”向“城市型社會”的歷史性轉變,每年有超過130萬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進而推動消費升級,也帶來基礎設施、房地產、醫療衛生教育等多個領域的巨大需求。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正是內需最大潛力所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已經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
新的“城市時代”已然開啟。長沙市成為Ⅰ型大城市(300萬-500萬人),衡陽市、株洲市躋身Ⅱ型大城市(100萬-300萬人),岳陽市、湘潭市、常德市、益陽市、邵陽市、郴州市、長沙縣、懷化市、永州市、婁底市步入中等城市(50萬-100萬人)行列,全省城鎮結構體系不斷優化。
在長株潭三市交匯地區,我省規劃523平方公里的“綠心”地域為禁止開發、限制開發和建設協調區。今年10月發布的《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再一次升級了對“綠心”的保護和發展策略。
緊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各地積極謀劃城市更新。長沙市圍繞城市品質提升,對太平街、都正街等14個歷史街巷涉及3840畝的片區實施有機更新,保留了老城區的街巷肌理和風貌特色。常德市今年啟動城東新區建設,以甘露寺公園為人文內核開展城市綜合開發,打造古典與現代相融的城市新名片。
人民城市為人民。我省統籌考慮“人、地、業”與城鄉協調發展,從過去側重于城鎮規模擴大、空間擴張,到如今,正向加強公共服務、彰顯人文色彩,實現百姓美好生活的方向發展。來源: 湖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