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1日,安南濕地環保主題公園,環境整潔宜人。 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吳江

8月21日,小武基垃圾分選轉運站,機器設備在分選垃圾。
騰退的工業場地變身濕地環保主題公園,垃圾轉運站實施全密閉改造消除周邊異味,供熱廠改“煤”換“氣”減少空氣污染……近年來,北京市持續推進污染防治和生態文明建設,曾經的一個個“污染源”完成了從居民“鄰避”向“鄰利”的轉變。近日,記者來到安南濕地環保主題公園、小武基垃圾分選轉運站和北京首興永安供熱有限公司廠區,實地探訪改造成效。
安南濕地環保主題公園
工業地塊騰退變身休閑場所
安南濕地環保主題公園位于南六環新鳳河邊,將于10月1日正式開園。記者近日來到園中看到,公園內有池塘、噴泉、棧橋、健身步道以及各類花草樹木,不少居民在園內散步,這座濕地公園儼然成為頗受歡迎的休閑場所。
讓人很難想象的是,幾年前這里還是大興區一處工業大院拆除騰退的地塊,附近的新鳳河干流曾因水污染嚴重,被判定為黑臭水體。
新鳳河流域位于大興區北部,是大興區重要的行洪排水河道,流域內有黃村鎮、西紅門鎮、舊宮鎮、瀛海鎮、青云店鎮5個鄉鎮。
安南濕地景觀設計負責人朱玉茹介紹,上世紀50年代以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新鳳河遭受污染,河流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
2017年3月,大興區人民政府授權大興區水務局實施“大興區新鳳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PPP項目”,該項目利用大興區工業大院拆除騰退的地塊,共建設兩處河口濕地,安南濕地環保主題公園是其中之一。
公園的主要功能為收集和凈化瀛海地區初期雨水及面源污染,通過濕地水生植物的吸收,濕地填料的吸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消減面源污染,穩定河道水質和保護河道水生態系統。
在公園建設材料的使用中,也體現了環保。公園的透水健步道基層、墊層及面層,全部以破碎和篩分后的建筑垃圾為材料,建設該公園共消納了3690立方米的建筑垃圾。公園廣場的鋪設也以拆除騰退產生的舊紅磚為主要材料,共回用舊紅磚39.6萬塊。
除了通過安南濕地公園凈化水質,新鳳河項目其他治污工程也早已開啟。北京北控興鳳水環境治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牛奕娜介紹,已為河道清淤約54公里,并新建截污管線22.75公里,建設3座污水處理站實現內源污染控制,通過建設海綿設施、2座初雨調蓄池、2座河口人工濕地實現面源污染全流程控制。
2018年底,新鳳河全流域黑臭水體已經消除,并于2019年6月回歸清水,流域水環境質量從治理前的劣Ⅴ類提升到了地表水Ⅳ類。
家住安南濕地附近的付先生常帶著4歲的兒子來安南濕地公園和新鳳河邊散步,“孩子特別喜歡看水里游來游去的鴨子和魚,這里的大變樣真讓人驚喜。”
首興永安供熱公司
煤改氣后鍋爐煙氣“降氮”70%
北京市生態環境的改善離不開大氣污染防治。近年來,北京市推進實施各項大氣污染防治措施,“清煤降氮”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大興區的北京首興永安供熱有限公司廠區,實施“煤改氣”以后,廠房內新型環保燃氣鍋爐取代了老式燃煤鍋爐,曾經的部分廠房用地,改造成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吸引了一批文創企業入駐。
北京首興永安供熱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雷介紹,首興永安供熱有限公司建于1993年,如今承擔著周邊企業與和福苑、泰中兩個居民小區的生產供氣和生活供暖。
2012年,供熱廠實施節能減排戰略,對企業夏季生產用氣進行改造,為11家用氣企業安裝太陽能設備或燃氣鍋爐。次年,供熱廠又對6臺燃煤鍋爐進行“煤改氣”改造,年減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400余噸,使大興區污染物排放減少了10%。
2017年,首興永安供熱基地啟動供熱廠鍋爐低氮改造工作,于當年11月通過了市區兩級環保排放驗收,正式投入運行。張雷介紹,改造完成后供熱廠污染物排放進一步降低,鍋爐煙氣中的氮氧化物排放量,由改造前的平均約100毫克/立方米減少到30毫克/立方米以下,氮氧化物排放量較改造前降低70%。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副處長徐向超介紹,2013年以來,北京市大力推進“清煤降氮”工程,并于2017年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實現清潔能源發電,2018年實現了全市基本無燃煤鍋爐、平原地區村莊基本“無煤化”。根據相關評估,北京市“清煤降氮”工程對空氣質量改善的貢獻比例達到約40%。
小武基垃圾轉運站
密閉改造 “鄰避”變“鄰利”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朝陽區東四環的小武基垃圾分選轉運站。一進入廠區,門口豎著一塊實時記錄各項排放數據的電子顯示屏,置身于垃圾轉運站內,聞不到明顯的異味。這一切源于多年前的一場改造。
小武基轉運站站長張林介紹,小武基轉運站建于1997年,是北京市東南部城區垃圾中轉的樞紐。過去轉運站內存在著部分露天作業、車間未密閉、除臭設施不齊全等情況。隨著轉運站周邊居民小區增多,轉運站發出的異味和噪聲引來周邊居民投訴。在轉運站改造前,關于異味的投訴就有25次。
離轉運站最近的周莊嘉園社區居民馬進回憶,2015年入住社區時,“轉運站散發出的垃圾臭味很大,平時根本沒法開窗戶。”
2016年,北京環衛集團開始對小武基轉運站進行全密閉除臭改造。張林介紹,主要改造包括重箱區、裝箱區等區域全密閉工程,轉運、分選車間封閉改造,以及通風除臭處理系統、室外配套設施改造等。如今,轉運站大氣監測指標均優于環保排放指標。“現在家里可以隨時開窗戶了,外邊噪音也小多了。”馬進說,有時他還會在轉運站附近遛彎、跑步。
北京市發改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處副處長徐淼介紹,目前,小武基、馬家樓兩座市級大型轉運站的提標改造均已完工,大屯轉運站列入北京市2020年重點工程。“化‘鄰避’為‘鄰利’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徐淼說。來源: 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