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黃海濕地保護不僅有著重要的生態價值,還有特殊的多重價值,希望能探索出一條以生態合作引領對外開放的新路徑。”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鹽城市舉辦的環黃海生態經濟圈專家研討會上,鹽城市市長曹路寶表示,推動環黃海區域建設生態經濟,不僅是加強黃海生態全面保護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區域開放合作與協調發展的必由之路。
去年7月,鹽城黃海濕地作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我國也將于2022年推動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遺產申報工作,為共同構建起黃海生態區,江蘇、河北、遼寧、山東、天津、上海的濱海濕地將形成緊密的生命共同體。而同處黃海生態區的朝鮮、韓國,自2017年起連續參加黃(渤)海濕地國際會議,與中國圍繞黃海生態區開展系列務實合作,為共建黃海生態區營造國際氛圍,更為推動產業互補、經濟合作奠定堅實基礎。
黃海位于中國大陸與朝鮮半島之間,總面積約38萬平方公里,是中國海洋開發最早、利用最廣泛的海域,也是生態保護最迫切、生態環境最脆弱、生態意義最重要的一個片區,更是沿線城市和地區、國家之間聯系最緊密、經濟最活躍、開放合作最好的地區。
專家呼吁,推動環黃海生態經濟圈建設,實現從環渤海灣的國內區域經濟聯動發展,擴大到環黃海地區的國際經貿合作。沿黃海地區是韓國主要對外投資區之一,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中韓兩國將從經濟合作轉化為生態、經濟等全方位合作,這一重大戰略的轉換,給鹽城等沿黃海地區的城市發展帶來新的契機。“環黃海生態經濟圈建設涉及范圍更廣、領域更大,意義更為深遠。”國務院參事、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時殷弘表示,去年申遺成功是鹽城打贏的一場戰役,推動環黃海生態經濟圈建設是又一場新戰役。
“環黃海地區是東北亞重要的經濟圈,是推動國內區域合作走向國際的重要空間。”曹路寶表示,生態與經濟融合互動,是疫情防控新常態下加強國際經貿往來的有效路徑。全方位深化對外開放,可將生態牌、經濟牌轉化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合作牌。(來源:新華日報卞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