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市國土規劃局透露,今年武漢市計劃新增1.5萬個停車泊位,將在學校、醫院、社區等繼續改善停車難的區域重點布局,并計劃開發共享一批機關單位停車場,供周邊居民夜間使用。
今年全市已按照1.8萬個停車泊位的目標進行任務分解。其中,江岸區新增2000個停車泊位,江漢區新增1700個停車泊位,硚口區新增1900個停車泊位,漢陽區新增1500個停車泊位,武昌區新增2000個停車泊位,青山區新增1000個停車泊位,洪山區新增1900個停車泊位,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新增1200個停車泊位,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增800個停車泊位,市城投公司新增2000個停車泊位,武漢地鐵集團新增2000個停車泊位。
“我們不僅要建停車泊位,還要在最需要的地方建,并把它作為一項長期工作持續下去。”市國土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對各區的考核除了建設量外,要對“質”有明確要求。
具體包括,各中心城區要至少選取轄區內1處學校操場建設地下公共停車場;各中心城區要規劃建設至少2處獨立永久性公共停車場;各中心城區要至少選取2個老舊小區,組織相關街道、社區,結合“紅色物業”“海綿城市改造”等工作,通過利用小區自有用地新增機械停車設施、加強停車綜合治理等方式,緩解小區自身及其周邊區域停車泊位供需矛盾;此外,各中心城區要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停車管理,至少選取1家醫院,通過利用醫院自有用地新增機械停車設施、車位共享等方式,切實解決“看病停車難”問題。
近年來,我市出臺多項新政,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利用自有用地新增機械停車設施。我市要求,各中心城區、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要大力推進智能化機械停車設施建設,盤活現有機關單位停車場資源,在夜間對周邊居民開放使用。同時,要清查利用一批未開放的公共停車場,并利用閑散用地建設臨時停車設施。
據了解,武漢自2010年起,就停車場政策、規劃、建設開展許多首創工作;2015年,市委、市政府決定用3年完成5萬個停車泊位建設,緩解停車難問題,并頒布《關于加快推進我市停車設施建設的通知》,簡化審批,加快停車設施建設;在每年新增25萬個配建停車泊位基礎上,2015、2016、2017年共建公共停車場300余處,泊位6萬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