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電影里出現的機器人一度讓我們感覺十分遙遠,可能只存在虛幻的想象里。但是,今天,它們--他們開始走近我們的身旁,讓我們逐漸感受到這種存在,不斷升級進化的產業和產品對我們自身以及相關行業產生的影響。
2015年11月23-25日,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在京開幕,大會由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國家主席習近平致信,向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習表示,我們愿加強同各國科技界、產業界的合作,推動機器人科技研發和產業化進程,使機器人科技及其產品更好為推動發展、造福人民服務。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批示指出,中國正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這將有力促進機器人新興產業的成長,創造世界上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那么機器人會對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帶來哪些連鎖的影響?目前看來至少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主機和零配件制造領域,將有可能逐漸實現智能制造,通過智能化生產系統和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為智能生產提供條件,實現智能工廠;利用智能工廠提供的軟、硬件,通過人機互動和先進技術完成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實現智能生產;通過互聯網、物聯網、務聯網三網聯合,緊密聯系供應方和需求方,充分發揮系統整合的高效率,實現智能物流。
智能制造的過程中,機器替代了人的工作,通過全自動化的生產線不僅使得制造過程更加智能化,也提高了整個生產過程的效率。未來的智能制造更加體現于精益制造,更加合理的運用社會資源。工業機器人取代人力并在人的控制下完成工業生產線上的工作的多關節機器手或多自由度機器設備,與人力相比,機器人具有低成本、高效率、智能化、適應惡劣工作條件與長時間工作的優勢。因此,近年,隨著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機器換人”將有效降低工程機械制造企業的人力成本。
我國勞動者的平均時薪已經從10年前的4.35美元飆漲至12.47美元,高成本勞動力施壓下,利用機器人轉型智能制造成為發展趨勢,也是我國制造業的重大戰略之一。
目前,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國。2014年工業機器人銷量超過5.7萬,同比增長54%以上,約占25%的全球銷量。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只有36臺/萬人,與全球平均66臺/萬人還有很大的差距,更不用說韓國(478)、日本(314)、德國(292)這樣的高端制造強國。
對于生活領域來說,盡管我們僅在清潔、遙控飛行器等領域實現了人機協作的機器人,但是科學家將人工智能與機器人融合的嘗試一直在努力之中。科學家們預測在2040年左右有50%的概率可能實現廣義人工智能,而2075年前實現廣義人工智能的概率就有90%。從現在到2040年將是狹義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并深入各行各業和消費者個人生活的階段。
我們正處于智能機器時代的開端,到2018年,30%的人機界面就將是與智能機器的自然語言交流,10%的人類勞動將由AI算法來協調,至少一個發達國家將制定出相關的法律框架以厘定智能機器的權利和責任。
隨著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發展,機器人發展到一定程度是否會產生機器智慧?未來的時間里面是有可能的,當足夠多的設備節點智能化,大量的數據傳到云端,云端可能會產生機器的意識或智慧。阿西莫夫在《兩百歲的人》中描寫機器人安德魯為了成為真正的人,逐步將自己的機械零件替換成活體器官,終于在兩百歲生日的彌留之際,以死亡的代價獲得了人類的承認成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