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鐵路投資方面,此前有媒體報道稱鐵路“十三五”規劃擬投資2.8萬億。上述學者表示,這只是一個初步核定的數字。
“制定這個數字,國鐵局、發改委、鐵路總公司和規劃單位也做了綜合的考量,主要考慮到“十三五”期間仍然是鐵路建設的黃金發展期,中西部鐵路投資的空間仍然很大,而隨著城鎮化建設的進行,城際鐵路網的建設也迫在眉睫。”他說。
上述學者表示,“十二五”鐵路規劃的投資量也是2.8萬億,但中間做了調整,變成了3.3萬億,“如果按照今年8000億投資量來計算,最終十二五規劃期的五年內將達到3.5萬億元左右。”
除了遠期的十三五規劃編制,對于今年的新線建設,國鐵局在上述會議上也部署了相關工作:對2015年計劃新開工項目中的29個重點項目,抓緊組織開展可行性研究評審,及時提出行業意見,為項目批復提供專業支持。
根據此前官方透露的消息,今年將新開工建設60個項目。董焰表示,這些新開工項目中,以中西部地區的鐵路為主。
“去年下半年,發改委密集批復了投資體量高達7000億元的鐵路項目,這些項目如果沒有意外,都將在今年年內開工。”董焰說,“目前發改委對于這些項目的審批都是一路綠燈,僅以去年為例,鐵總和地方報給發改委的新開工64個項目,在11月份就全部通過。今年鐵路項目的審批、開工進度估計也會很快。”
在簡政放權方面,今年國鐵局也將繼續深化,做到應放盡放,具體而言,一是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清理取消全部鐵路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同時進一步規范和改進行政許可工作,特別是對新型城際動車組(CRH6型)的上線運營許可,要建立便捷通道、加快審批流程,為城際鐵路發展做好服務。
二是細化新頒布規章《鐵路運輸企業準入許可辦法》的具體實施措施,為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運營鐵路創造良好的法規和政策環境。
北交大經管學院教授趙堅表示,這兩年來,鐵路部門在放寬管制、減少壟斷方面做的工作大致也是可以肯定的,一些領域都開放了門檻,但最終民間資本進入的還是少數。
趙堅分析,這主要源于一是鐵路貨運長期不景氣,“一車皮難求”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因此對資本市場的吸引力大為減弱,二是鐵路的運營和建設技術門檻高,有一些無形中的壁壘,雖然政策和文件都放開了,但實際上還是有重重阻礙。
“但對于一些民資來說,鐵路的機會還是很多,因為它整個產業太過于龐大了,隨便尋找到某個節點找到突破,都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