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20年間,歐洲、北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制造工廠停的停、關的關,其資金和設備均迅速轉移到以中國、印度、越南等為代表的第三世界國家,其目的就是最大化利用亞洲、南美洲國家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廉價運營成本來達到縮減企業成本的目的。與此同時,全球貿易蓬勃發展,集裝箱貿易運量與日俱增,物流供應鏈不斷延長,在幾乎達到全球每一個角落的同時,供應鏈自身結構變得越發復雜。
目前,全球大部分投資,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生產裝配流動線和供應鏈服務等投資多集中在中國,可以說,國內眾多廉價勞動力和低價土地使用租金是促成這一現象的關鍵因素。以制造業為例,中國已經掌握全球玩具產業和服裝產業總量超過90%和60%的份額。1997年,中國出口至美國和英國襯衫分別為7100萬件和2400萬件;2006年,中國出口到美國和英國襯衫則分別為1億1200萬件和3400萬件,增幅為58%以及42%。
中國供應鏈不堪重負
但目前,包括服裝出口貿易在內的中國對外貿易經濟運營機制中仍存在軟肋——路程時間越來越長、結構復雜、風險無處不在、成本居高不下以及難以穩定的供應鏈。中國貿易企業與海外客戶之間的買賣交易,是否建立在成本低廉、穩定可靠的供應鏈渠道上,包括分揀包裝、交叉配送、存貨控制等環節在內的中國外貿物流成本是年年居高不下,還是逐年有所下降等問題均成為關心中國經濟,尤其是中國外貿經濟發展的業內人士最為關注的話題。畢竟,成本一高,收益必然下降。然而中國供應鏈成本卻無疑成為昂貴的代名詞:據英國機構的數據資料,類似一件襯衫,從意大利出口到英國,其供應鏈成本僅占勞動力成本的0.2%,而從中國出口到英國的襯衫供應鏈成本相當于勞動力成本的8%。
仍以服裝產業為例,目前,中國制造的襯衫總成本大約高出洪都拉斯同類產品的7%,也高于墨西哥同類產品,導致中國制造的襯衫在美國,乃至國際市場的優勢并不突出。其關鍵問題就在于中國供應鏈成本居高不下。此外,東歐國家和印度加速發展的經濟步伐也給中國。例如,已經加入歐盟的羅馬尼亞正在擴大投資,積極生產與外貿出口相關的產品;土耳其也在積極發展紡織品、服裝和鞋帽產品等中高檔消費品;西班牙和葡萄牙等老牌歐洲制造業國家也在擴大紡織品、服裝和鞋帽產品等中高檔消費品出口貿易。毫無疑問,這些國家或地區交通運輸渠道基礎設施網絡功能以及海洋和陸地物流供應鏈效率和成本優勢等等不亞于中國。同時,印度也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目前印度的物流供應鏈機遇和勞動力成本等方面的優勢不亞于中國,甚至其產品總成本低于中國同行。因此在國際市場上,中國頗有幾分腹背受敵的態勢。
供應鏈成企業發展重中之重
美國著名商業奇才、通用電器公司的總裁杰克·韋爾奇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一個企業在供應鏈運作上不具有競爭力的話,就干脆不要競爭。我國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指出,現實已經表明:物流供應鏈推動世界,這是21世紀的大趨勢。當今的競爭早已不是制造業一統天下了,供應鏈的競爭已成為現代企業競爭的核心內容,真正的競爭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
綜合分析認為,在某個商品的整個供應鏈體系中,非生產的成本已經超過了80%。其中,商品的物流成本占到40%以上,時間成本占到整個供應鏈的90%以上。而供應鏈成本過高延長了中國產品交易周轉期,擴大了供應鏈操作風險,額外提高了產品成本,降低了中國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從根本上削弱了我國經濟增長力。
信息化提升供應鏈水準
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提升自身的供應鏈水準呢?中國最大的物流供應鏈管理軟件供應商博科資訊董事長兼總裁沈國康認為,物流供應鏈的信息化是快速提升供應鏈水準最有效的方法。
沈國康表示,目前中國只有進一步瘦身供應鏈成本,牢牢把握中國供應鏈優化經營管理,大打翻身仗,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最大化使用全程供應鏈優勢,從而在供應鏈成本方面轉被動為主動,提高供應鏈經營管理操作規程效率和質量,持續降低供應鏈成本。惟有如此,才能更有效促進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而這一切的實現,都是要建立在供應鏈管理信息化的基礎上。將信息化貫穿到整個物流供應鏈體系中,就如同在企業與供應商、分銷商和客戶之間建立了一條暢通的高速公路一樣,可以減小每一步之間的時間,將這個轉接的時間壓縮至接近為零。
物流供應鏈管理對企業而言不是沒必要,而是很有必要。就像20世紀90年代初很多人都很抵觸計算機的應用和普及一樣,對于這樣的新技術,將來推廣和發展是一個必然趨勢。你遲早是要接受這個新技術,那為什么不先行一步,得到領先的競爭力呢?”沈國康用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企業物流信息化的必要性,“相信只要中國在供應鏈管理上能做得更好,改革開放將取得更加偉大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