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場簡單的造城運動。做強產業,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互相促進發展。按此邏輯,“再造一個遂寧城”計劃呼之欲出:到2020年,市城區人口達到100萬,建成區面積達到100平方公里。
在發展中遂寧也面臨諸多新問題的困擾。讓工廠上樓,紓解土地短缺;政府引導發展擔保,化解融資難題……各種辦法、思路也在實踐中不斷產生。
工業“新”意
綠色發展園區承載創新機制
遂寧新綠洲印染有限公司新廠9月就可竣工,利用新技術與新增產能,有望挺進行業四強。
綠色發展,是遂寧工業之“新”著力點:改造提升傳統工業,做強優勢產業;引進戰略性新型產業,發展前景產業。支撐載體,是園區。
2009年初,遂寧全市劃分了12個工業園區,其中主城區4個,推進產業集聚集約發展,扭轉此前分散凌亂、定位交叉的局面。
“一企一策”鼓勵企業“退城入園”,將高耗能、投資強度低的企業“請出去”;三年總投入240億元技改資金……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換來了產業強壯的骨骼。新綠洲借機更新設備,產能提高1倍,能耗卻降低5成以上,銷售額三年翻了2倍,外銷訂單從原來的25%升為75%,產品從東南亞轉向高利潤的歐美市場。以印染產品為拳頭,如今遂寧及周邊已連起一條紡紗、織布產業鏈。
創新機制體制,優化投資環境,遂寧市電子信息產業從零起步,三年形成27類100余個完整產業鏈,光電產品近7成可在本地配套。
將56個市級審批權限下放園區,在全國首開先河設立 “電子工業服務局”,對引進企業給予全方位、鏈條式服務。三年來,遂寧經開區為鼎吉光電訂單式培訓3000名工人,爭取國家技改及創新資金3630萬元,及時解決企業用工和資金難題。鼎吉光電當初僅是試探性投資,今明年計劃增資5億元建西南最大光電企業。遂寧市將今年確定為“招大引強年”,僅5月對接了335家企業,簽了總投資達211.33億元的40個項目。新綠洲印染、微電子……新“遂寧制造”推動遂寧工業加快發展:2010年,遂寧工業增加值達218.9億元,最近三年年均增速達30.2%,增速位居全省前三。
園區即新城
形成協作分工突出城市功能
遂寧船山區,三年拓展了13平方公里,達56平方公里。1985年建市之初僅4.8公里。
主城區朝南北兩翼縱向延伸。經開區、河東新區、中國西部物流港、創新工業園四大產業園區,圍繞老城區而建。各大園區組團發展,串鏈成珠。
“以前的園區僅有廠房,現在更注重產城結合。”遂寧經信委副主任舒治國表示,遂寧的目標,是建成一個園區,誕生一座新城。
遂寧經濟技術開發區,三年前荒草一片,現成了13萬常住人口聚集的城市新區,1.5萬產業工人在這里就業、生活。唐家鄉的農民李鳳碧在這里當上產業工人后,收入從過去幾千元/年增加到2000元/月,生活也變安逸了:衣、食、住、醫、娛在幾分鐘內便可解決。9月,園區內可容納3000名中小學生的龍橋學校將正式啟用,子女能就近上學了。
2010年,中、加、英三國專家獻計獻策,遂寧五大功能區規劃面世。曾經最薄弱的第三產業,被納入城市中心發展主軌道。如今,41平方公里的河東文化旅游區初具規模;環山、環水、環島生態健康綠廊、自行車綠道隨處可見。一個為外來企業高管生活配套服務、容納現代生活元素的3平方公里的濱江南路綜合城市體,屹立于涪江之濱。
千億元工業園區正在加快推進:經開區微電子園區三期工程,電子孵化研發、檢測中心將于年內投入使用,并與物流港、創新工業園打捆申報國家級經濟開發區。“通過專業化的協作分工,促進產業鏈在更大范圍內循環。”舒治國表示,創新工業園的電路板產業可為電子信息配套;通過物流港,電子產品又可在成渝經濟區內快速流通。遂寧人正在打造電子產業有效承接地,力爭“十二五”末產值達500億元。
新問題新辦法
工廠上樓服務下鄉
發展中的新問題也困擾著遂寧:土地制約、資金瓶頸、企業用工結構矛盾等等。土地瓶頸尤為突出遂寧已預留了數十平方公里土地用于發展工業,但還不夠。經開區管委會主任羅仁樹表示,園區土地缺口達千畝以上,許多簽約企業排隊等指標。
發展樓宇經濟,向高空要資源。微電子、小型機械技工和服裝產業等生產設備重量輕、體積小、生產過程中震動小、對溫度要求低的企業,可以搬進高層廠房。起初,企業并不愿意。園區管理方給龍頭企業立泰電子算賬:買20畝土地蓋廠房要800萬元,占固定資產投入的30%。這筆錢可買13臺設備,年產量可增加30%。立泰率先“吃螃蟹”嘗到甜頭,今年準備增資8000萬元上馬手機和電腦模塊項目。如今,經開區內70%企業已進駐高層廠房。
政府引導整合要素資源。2009年,遂寧市政府投資公司出700萬元引導資金,經開區8家電子企業共同出資2500萬元,成立封閉式的會員制開利擔保公司。今年銀根緊縮,擔保公司幫助園區內30多戶企業得到了2.7億元貸款。
“兩化”加快推進,產業大軍進城勢不可擋。未來5年,遂寧市將建63938套保障性住房,可保22.4萬人居有其屋;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擴容,城市垃圾填埋能力可達15年,城區污水處理能力將達12萬噸。統籌城鄉發展,未來8年,8成農民居住條件將達新村建設標準。遂寧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相關人士表示,這不僅可推動城市產業、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在某種程度上還可解決發展過程中的土地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