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山區華安春寒料峭,但華安經濟開發區卻是一派火熱,總投資20億元的鋁車輪項目等正在快馬加鞭地趕進度。
“我們每天都要到工地,了解情況,確保建設進度。”掛鉤鋁車輪項目的馬坑鄉副鄉長、開發區企業服務中心主任鄭建陽說。
華安經濟開發區前身為華安工業集中區,籌建于2005年,當時沒有啟動資金、沒有辦公場所、沒有工業基礎、也沒有基礎設施配套。
面對零起點,如何破題?華安縣提出“舉全縣之力建設工業區”,實施“飛地工業”政策,先后選派11名處級領導常駐工業區開展工作,又成立11個征地工作小組加快征地進度,還投入8億元建設工業區路、水、電等基礎設施,有效拉開項目建設框架。
建設者的付出獲得了回報。2009年,工業區被授予“福建省光電產業園”和“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稱號;2010年底,在工業區基礎上省政府批準設立“華安經濟開發區”,成為打造漳州北部經濟增長極的重要“磁極”。
目前,開發區共有100個項目落戶,總投資140億元以上,占全縣工業投資總額的70%以上,初步形成光電、汽配建材、機械制造、家具等支柱產 業。其中,上億元項目23個,規模工業11個。項目全部投產后,年可創產值200億元以上,稅收7億元以上。開發區已形成“一區五園”的格局:即新社工業 園、前宅工業園、長富工業園、龍翔工業園、九龍工業園。
2010年,在開發區的帶動下,全縣工業總產值62.43億元,同比增長40.8%;財政總收入3.54億元,同比增長31.2%;地方級財政收入2.2億元,同比增長30.1%。
一位縣領導對筆者說,華安經濟開發區有了“省”級牌子,廣大干群的干勁更足了,目前正在興建的38個項目,部分將很快投產,我們期待能早日實現百億工業,打好“十二五”開局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