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鼎鋼常松進出口有限公司的增長率真是大的驚人:400%,這個數字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這個在2007年成立的貿易公司年營業額從1500萬增長到了7700萬!
而且這樣的增長速度是放在了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如果不是下半年的增長速度慢了下來,我們的營業額還會有提升的空間。” 常州鼎鋼常松進出口有限公司國際貿易部經理程益自信地說。那么,常州鼎鋼常松進出口有限公司到底用了什么法寶來保證增長率呢?
產品縱橫雙向擴展
常州鼎鋼常松進出口有限公司有個強大的“后臺”,那就是江蘇常松集團,常松集團的主要產品有工程機械、彩色鋼板、鍍鋅板等等,能夠在危機中保證市場,產品線的拓展功不可沒,“從橫向上來說,我們集團增加了冷軋、鍍鋅板、鍍錫板等產品類型;從縱向來說,我們對加工領域經行了擴展,進入了深加工領域,比如說把整卷的鋼材裁為一張張平板。”
據程益介紹,將彩鋼卷加工為彩鋼板的工藝相當費時費力,公司為了節約成本就沒有涉及到這個業務,但是在危機中,這項業務卻成了他們吸引客戶的法寶,“實踐證明,我們的新產品鍍鋅板和彩鋼板都為我們帶來了更多的客戶,現在我們已經上第二條鍍鋅板的生產線了,但是其他同行才上第一條。”
那么,常松集團憑什么可以走在行業的前列,他們對產品開發的前瞻性是來自哪里?程益說道,“這得益于我們對行業政策摸得比較透,比如說政府倡導節能減排,對一些低排放的產品就比較鼓勵,我們就新增這樣的產品線,國外買家也喜歡,國內政府也支持。”
庫存風險如何減低?
但是2008年年底,不少企業發出了這樣的感概:“訂單越多,生產風險就越大。還不如不接單,安全度過危險期。”從中不難看出,原材料價格的變動、資金鏈的斷裂、以及人力成本的上升都給危機中的企業帶上了生存的枷鎖,怎樣才能有效降低生產風險,程益的經驗值得借鑒。
“我們實施的是定產制度,也就是說有訂單才生產,這樣一方面可以降低庫存,一方面可以增加流動資金。”但是定產制最先遇到的問題就是,對勞動力成本造成了浪費。“工人由原來的兩班倒變成了三班倒,這就意味著他們的休息時間多了,我們也為他們安排了新產品知識的學習任務,在危機中經行調整是再好不過的了。”
除了定產制度以外,鼎鋼常松還為買家實施了分擔庫存的服務,“買家的貨賣不動了,自然想要把庫存風險轉移給上游,比如說我們的一個客戶要求一批貨分五個月發完,每個月發一次。”面對客戶的要求,鼎鋼常松做出了這樣的決定,“現在是最困難的時期,所以服務比質量還要重要,表面上看我們的庫存風險大了,但是卻保住了客戶。”
綜合B2B平臺做生意 行業網站查資訊
對于一家以外貿為核心的貿易公司來說,鼎鋼常松開拓國外市場的渠道非常典型,一個是借助電子商務平臺,一個是參加國外展銷會。在電子商務平臺的應用上,程益選擇的是中國制造網和阿里巴巴,“因為我們是完全做外貿的,所以國內的行業網站并沒有使用,但是‘我的鋼鐵’網我卻天天上,里面提供的政策信息,價格變動和鋼廠動態我都非常關注。”
程益使用中國制造網看中的是它在國外搜索引擎上的排名,“對于國外客戶來說,他們可能是通過Google搜索到了我們在中國制造網上的產品信息,所以我們盡可能清新地描述自己的產品,并為產品的關鍵詞做關聯,阿里巴巴的“數據管理”功能也為我們設置關鍵詞提供了參考依據,這個工具可以統計出哪些關鍵詞的詢盤高,哪些關鍵詞的詢盤低,這樣我們就能及時地調整適當的關鍵詞,看重搜索結果是程益的第一條經驗。
第二條則是在適當的時間向客戶發送產品信息,“如果向美國客戶發送信息,我會提前12個小時,如果是歐洲客戶我會提前10個小時,以此來保證他們上班后看到的第一個供應信息就是我們公司的。”
當電子商務給鼎鋼常松帶來良好的效益時,展銷會的表現卻讓他們失望,“我們參展前會向我們的客戶做調查,看他們是否對這個展會有興趣,可惜接受調查的100多人中就有70多個認為今年展會的效果不好,所以我們就取消了參加埃及開羅建材展的計劃。”目前,程益他們的業務拓展基本是以電子商務為主,每年在平臺上的投入將近10萬元,這恰好是他們參加一次國外展銷會的費用,“今天看新聞說鋼材的需求量會下降26%~30%,雖然大環境還沒有轉暖,但是我們對于保持增長依然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