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下半年市場突變,但中聯重科全年銷售收入突破了200億元,穩居行業第二位,并于當年9月完成對世界知名的意大利CIFA公司的收購,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機械制造企業。
經過16年的體制探索,中聯重科從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以下簡稱長沙建機院)院辦的小企業起步,通過走“科技產業化、產業科技化”的路子,成長為中國乃至世界工程機械行業的巨人。昔日的母體———長沙建機院已被融進企業組織架構中,成為企業的科研部門,而企業真正成為科研創新的主體。
不走向市場,不可能成功地產業化
中聯重科是由長沙建機院8名員工借款50萬元于1992年創辦而來的。
長沙建機院向企業轉變是科研體制改革的產物。原建機院黨委書記李佑民說,1985年中央決定科研體制改革,改革的內容一是事業費削減,二是科研成果有償轉讓。全院所需事業費每年約120萬元,1985———1990年削減70%事業費,即由全額撥款變成差額撥款,這些費用需要通過技術轉讓方式獲得。當時山東一家鄉鎮企業通過購買長沙建機院的圖紙進行產品生產發展起來了,這給新擔任副院長的詹純新很大的啟發。1992年9月28日詹純新掛帥成立了中聯建設機械產業公司。
長沙建機院也是在生存的壓力之下向企業轉變。技術轉讓過了三年好日子,從1990年開始建機院經費緊張。以前一套圖紙賣好幾家,圖紙可以剪貼成A、B、C、D幾種產品類型。后來,這種簡單、沒有創新的圖紙越來越不值錢了。6個技術人員一年設計一套圖紙,只賣了3萬元。能干的技術人員有的出國了,有的南下、北上了,建機院面臨垮掉的危險。
中聯公司從生產混凝土泵開始轉向實業。當時混凝土泵85%從國外進口。詹純新經過調查決定用建機院自己設計開發的技術生產混凝土輸送泵。1993年7月中國第一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混凝土輸送泵在中聯誕生,當年做了10臺,利潤達到230萬元。第二年市場更為紅火的時候,最初投入運行的泵連接出現問題。詹純新決定停產、不銷售,全力以赴搞產品更新換代。全新優化配置的第二代產品取得了空前成功,當年銷售了45臺,實現利潤1100萬元。
詹純新認為,如果當時不停產,可能賣什么產品都會砸了市場。技術人員不走向市場,不訪問客戶,科研院所不可能成功地走出產業化。
科技部政策法規與體制改革司司長梅永紅說,不能按照原有的思維來理解科研創新,技術發展的核心動力是市場需求,面向市場的運用開發由企業來承擔是大勢所趨,西方發達國家運用研究基本全在企業。
國有資產16年增長了400倍
詹純新認為,長沙建機院成功向國際化企業蛻變,關鍵是通過不斷深化的體制創新,促成了產業與科技之間的良好互動。
1993年、1994年中聯產值分別達到400多萬元和4000多萬元,1995年更是達到了1.1億元,增長速度十分驚人,但到了1996年只增長了1000萬元。李佑民說,主要是體制問題的制約。
當時,科技部和長沙市有關人員到中聯公司調研提出,應用科研院所不搞產業化死路一條,雖然向企業轉變了,但企業不改制,仍然會像當時的許多國企一樣,不是死掉,就是茍延殘喘。剛剛擔任院長的詹純新深有同感:“不能少了一個傳統的科研院所,多了一個傳統的國企,必須要企業化運作,進行股份制改造?!碑敃r,有兩條路徑:一是中聯從建機院里脫離出來,另起爐灶;二是采取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的辦法,對中聯進行改制。詹純新既是中聯的經理,又是建機院的院長,“手心手背都是肉”,所以比較自然地選擇了第二條路徑。在此過程中,院辦其它企業都辦不下去了,逐步并到了中聯。
從1996年開始,中聯公司開始了股份化改造,2000年10月,中聯重科在深交所上市發行。2008年,走過50多年歷程的長沙建機院完成了肩負的歷史責任,完成注銷,從形到神完全融入到中聯重科。隨著大股東改造完成,中聯重科現代企業制度得以完善,公司治理水平得到根本提升。1992年建機院擁有資產1500萬元,主要是樓房等固定資產,現在國有資產在中聯重科占26%股份,處控股地位,按每股14元計算,國有資產為60億元,16年增長了400倍。
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之后,中聯的發展插上了翅膀,進行了一系列的兼并重組,先后兼并了湖南機床廠、浦沅集團、陜西新黃工、華泰重工、湖南車橋等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實力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