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工程機械發展的時間并不算短,從市場產出總量、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和發展階段來看,主要企業也應該實施自主技術創新戰略或舉措了。但目前國內工程機械行業距離自主技術創新的階段還很遠,不由得不讓人思索日本和韓國企業究竟是靠什么突破自主技術研發這一瓶頸的。
有專家分析發現,一個國家國民收入達到1000~2000美元是一個分水嶺:如果她的企業擁有自主品牌和自主技術創新能力,那她的國民收入就會繼續向3000美元、4000美元攀升,如日本、韓國等;如果不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研發能力,那么就會持續徘徊在1000~2000美元之間,如巴西等。
正如美國大規模國土開發時代催生了眾多工程機械設備制造商一樣,日本、韓國的工程機械企業也是抓住了日本二戰后重建和韓戰后重建的歷史機遇。但是,雖然小松、現代起家時立足于國內市場,但當公司初具規模時,產品、技術、人才和市場定位均開始站在全球化和國際化的高度時,這些企業意識到面臨挑戰的同時也看到全球化的機遇,把自己主動放到全球化的背景下進行競爭,才能獲得更好的、更高層次的發展。事實證明,小松、現代等日韓企業在接受國際市場考驗時,催生了企業的技術能力。
企業的技術發展戰略要與國家的總體技術創新戰略相配合,應在分析形勢和自身發展階段的基礎上進行決策,果敢但不冒進,且能堅持總體思路長期不變。
日本工程機械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途徑是走在消化吸收引進技術的基礎上發展創新的道路。二戰結束后不久,日本政府就制定了“吸收性發展戰略”,即吸收一切國外先進技術,爭取在較短時間內振興經濟并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在1955-1970年的短短15年間,日本企業只花了100多億美元,幾乎掌握了全世界半個世紀以來的全部先進技術和科技成果,節省了大量時間和資金。
日本企業引進技術絕非簡單地仿造和使用,而是重點放在消化吸收后的改造和創新上,最終建立起自己的技術創新系統。有資料表明,日本各產業部門從國外購買專利技術的費用總額與消化吸收的研究費用總額之比平均為1∶7,這同我國大中型企業引進技術經費與消化吸收經費17∶1的比例相比有著巨大的反差。
我國在引進技術后基本上沒進行后期創新,隨著國產化的提高,能保持原性能都不容易,更談不上什么提高,缺乏后期的消化投入和注重軟能力的提高。
韓國工程機械發展的技術來源主要是對外技術合作,以生產技術的引進為主。依靠收購外國企業以及在先進發達國家設立研究所來確保技術及人才,這也是韓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