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還沒有從春節期間緩過神來,莫名地又回到了工作的崗位,我自己也是一年沒回到老家,回去之后感慨良多,聯想到春節期間發生的幾件事,遂成此文。
故鄉淪陷,鄉愁何在?
春節期間最熱的一件事就發生在我老家江西,一小伙子在大城市奮斗后帶了女朋友回到老家,家里自然十分重視,好生招待,結果還是引起了那位女生的不滿,因為農村與大城市相比,落后可不止一星半點,圖片中可見污漬斑斑的桌子、凌亂的餐具、昏暗的燈光……女生受不了農村的生活,連夜趕回上海。
于是,在網上引爆輿論,評論的焦點之一就是農村基礎設施是如何落后,生產資源是如何匱乏,當然還要探及現象后面的本質。無論作者如何描述,大底就一個意思——我們老家,就是窮!
故鄉的淪陷,導致的大量的青年在春節期間上演“雙城記”,來回的奔波還有年末的休息被無邊的人情湮沒,讓人不盡感概:鄉愁何在?
毫無疑問,當年“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后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子只實現了一半,就是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但到現在沒有實現共同富裕,至少現在還有大量(新聞聯播中的數據是7000萬)的農村老百姓沒有富裕起來。
與此同時,政府在大力推進扶貧工作和協調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過去的一年中,“扶貧”一次屢屢見諸新聞,各大企業早就聞風而動,在14年就著眼于布局電商下鄉,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更是在浙商大會上對所有浙商強調國家扶貧是當前經濟的風口,各位企業家要勉力而為。
在“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的號召下,經常可以看到網友迪調侃電商下鄉刷墻的段子,“老鄉見老鄉,購物去當當”、“發家致富靠勞動,勤儉持家靠京東”、“要想生娃該別墅,致富之路找百度”……這樣的圖片在網上多不勝數。
從這些圖片或者電商的宣傳中隱約我們可以看到,對此農村的廣大老百姓來說,電商還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他們對于電商的了解還不甚清楚,更加遑論便捷地用電商參與生活。
風起于青萍之末,輿論在網上或許從此興起,電商或許能使千萬農村老百姓脫貧致富,但到底電商到底能為老百姓脫貧致富助力多少呢?
另一邊大城市里正在逐漸去電商化,電子商務早已融入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正在被互聯網+慢慢取代,國內最大的電子商務企業阿里巴巴去年也宣稱阿里巴巴不再是一家電子商務公司,其它各大電商在一線城市的強勢增長難以為繼。轉而尋求全球化和農村化。
電商下鄉 只是悖論?
然而,電商下鄉并不是像新聞聯播的生活那般美好,不論是對于生產的廠家、電商平臺以及老百姓,電商下鄉或許只是一針麻醉劑,我們正在走向電商的一個巨大的“陽謀”。
電商下鄉目前的趨勢是要把老百姓需要的商品送到農村,未來的趨勢是要實現廠商與農村的雙向互動,既要把商品送到農村也要把農村生產的特產送到城市。
當然,鑒于目前農村的現狀,商品的雙向流動尚有難處,主要是人才匱乏、基礎設施不完善以及老百姓的觀念問題,但這些問題隨著國家的發展和人才的流通都將慢慢得到緩解。然而電商下鄉本身的悖論卻一時難以改變。
對于商品的生產商來說,面對的生產過剩和農村需求不明確的信息不對稱的難題,這一問題電商企業能夠有效解決,電商建立交易和支付平臺,利用大數據能夠精準了解各地老百姓的需求。
對于電商企業來說城市里正在去電商化,互聯網正在打通廠商和消費者溝通的最后隔閡,未來,消費者直接面對廠商消費,中間各種冗余環節包括在電商平臺的許多環節都將淘汰,電商正在一步步遭到互聯網+的勢力瓦解。
所以,下鄉是一個絕好的選擇,一方面農村市場需求龐大,千萬老百姓單調的生活促使電商將在農村迎來一個春天;另一方面,一線城市競爭慘烈,獲取用戶的成本持續增大,其它商業細分領域進一步崛起壓縮電商的成長空間。
然而,最根本的原因是電商創新乏力,向農村轉移生存壓力。網上所傳的阿里巴巴、京東、淘寶正在淪為傳統企業并非無中生有,互聯網的大潮下獨角獸能夠快速崛起,甚至顛覆當前的巨頭,所以百度才會豪賭轉型。在這股大潮中,電商企業面臨的壓力更甚。
連接鄉愁,電商仍需努力
在詩人余光中筆下,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一灣淺淺的海峽,連接著我與故鄉、母親、新娘、故國。
然而,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中,農民大量進城謀生,留在農村的只剩下老弱病殘,雖然現在有部分開始返鄉,但仍然沒有改變農村正在逐步凋敝的步伐。留在農村的老百姓千方百計把自己的子女供到大學,讓他走出農村,一旦遠離農村,希望他們不再回來,然而當子女一年只回一次時,又倚門而望。
此時,鄉愁是千方百計把兒女送走,又不知該不該讓他們回來。
當國家大力支持農村發展電商時,似乎風口來了!支持網絡建設、支持物流、政策傾斜等圍繞農村脫貧致富,電商集體下鄉,好像大有大有作為。
二十幾年前,伴隨著網絡進入中國,互聯網電子商務也是如此在城市中生根發芽,并且茁長成長,如今已成為參天大樹。按照這種發展邏輯,隱約中我們也能看到農村電子商務的未來,互聯網連接著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都在互聯網的協作下更加便捷,萬物可連的狀態中一切需求都可以通過大數據告知廠商然后反饋給老百姓,移動互聯將城鄉差距和地域差距不斷縮小。
然而,這并非電商一力能為,電商也是參與社會協作的一個小系統,而農村發展相對滯后則是因為許多復雜的原因綜合而成的:歷史、政策、地理等,電商固然可以作為連接鄉愁的急先鋒,但是老百姓對于陌生事物的接受度,農村不同地域的基礎設施,人才流動等一起發力,電商也會在整個協作中快速增長。
結語
電商發展至今,城市已經的發展已經看到天花板,它正朝著各個方向生長,但是農村的電子商務仍然依照城市一路發展的足跡,正在風塵仆仆朝著城市發展的方向趕過來。農村的發展離不開電子商務,連接鄉愁則需要協同進步。
作者:占太林(zhantailin4067)浪跡于互聯網的偽自媒體人,長期關注互聯網和互聯網電商的行業動態,專注于互聯網電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