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魯克說過:“如果你看過去40年內,重要的產業變化,就會發現所有變化,都是在現有市場、產品或科技以外發生的,無論從事哪一行,高管人員都必須將精力,花在研究公司以外的地方。”
對于德魯克的話,也許你會感到驚訝:“高管不關心公司,而是看行業外的地方,那我請他們來是做什么的?我們是做建材的,我們行業有自己的特殊性,我們的高管要成為行業專家,要研究行業的變化,而不是看別的行業,莫非他想跳槽嗎?那是不務正業呀!……”這是很多老板會產生的一種很典型的想法。
高管是典型的知識工作者,他要非常善于學習,善于總結。學習其他行業的經驗,總結自己企業的經驗,然后結合制度或流程,在企業內部不斷地內化。有好的輸入,才會有好的輸出呀,輸入的質量越高,輸出的質量越高。很難想象,一個封閉的系統,一個封閉的行業,會發生什么事情。船要沉了,我們的船長還在打船艙中的蒼蠅,有意義嗎?眼睛向外,那是我們高管的本分。
就像當年的尋呼機行業,那些老板如果只盯著本行業,看不到替代品的競爭,尤其是手機行業的變化,很快就會被淘汰掉。而趕上這一變化并緊跟變化的是波導,波導實現了從尋呼機到手機的完美轉型。在邁克爾·波特的五力模型里,有行業對手的競爭、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客戶的議價能力、替代品的威脅、新進入者的威脅。通常情況下,我們高管的眼睛,只盯著眼前行業對手的競爭,被每天的瑣事所困擾,限于日常事務,他們是以競爭對手為中心。其實我們在國內這個瞬息萬變的市場中,最可怕的還是行業外界的變化。
對于行業的中流企業或小企業來說,自己最大的敵人是行業的老大,或行業的某個企業,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中小企業不大可能,影響一個行業的未來。中小企業未來的路,要不就是做個細分的區域,要不就是做個細分的產品,要不就是被大企業收購,要不就在某個方面成為專家,除此之外,很少有別的路。我們看到中國各地,都有一些當地的酒廠,這就是在假酒泛濫的江湖上,生產適合當地人口味的特色產品,比如即墨黃酒。衡水老白干是定位在高度酒上的,號稱是男人喝的酒。中小企業的高管們,眼睛可以是向內的,那是環境所迫,不得已而為之。
但對于行業領先者來說,尤其是老大,船大不好掉頭呀,老大確實要把注意力關注在行業外面。所以我們的高管們,眼界要放寬一些,不要只盯著眼下的事情,充當“救火隊員”,而要學會冷靜地,旁觀地思考。尤其是從其他行業上,汲取力量。高管們不要只站在行業的角度上,還要站在社會的角度來看問題。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功夫永遠在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