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是孔子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理論,由于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在為人處事上大都秉承“中庸”思想。但長久以來,中庸之道被看做是平庸之道,也有不少人認為,中庸就是堅守中立。正是因為對中庸的誤解,才使得一些管理者對中庸之道的管理方式產生了抵觸的情緒。
中庸雖然最初被看做是“道德標準”,但在其中,有兩個經典的理論,是最為值得管理者所學習的,其一為因地制宜,與時俱進,通權達變。所謂管理,雖然有一些核心的思想和理論在其中,但卻沒有一條通用的管理之道。即便有被大家公認為有效的管理準則,在適用于不同的公司時,依然會產生不同的狀況,就其原因,在于管理本身就是對人和事的管理,由于不同的人與事,所產生出的問題各不相同。所謂的管理者,就是根據不同的問題找出解決的辦法。
造成團隊出現問題的原因很多,人員的變動、突發事件的產生、外部環境的改變等等,管理者如果用衡量的眼光來看待所發生的問題,通常不會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惡化。中庸中所提到的因地制宜,既是用變量的眼光看待管理中遇到的問題,結合問題產生的根源來尋找解決的方法。管理學中的理論及準則,應該作為解決問題的工具,而非唯一的標準。
另外一個重要的理論是執兩用中,就是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掌握適當的度,避免走入極端。所謂的度,是在兩個極端中找到最合適的平衡點。古語中有“物極必反”一說,即便是好的事情,如果太過于極致,也可能向相反的一面轉化。最為常見的便是執行力,管理中經常追求“使命必達”一說,這樣雖然能夠提升執行的效率,但管理者是否想過以下幾種結果:無條件的執行,也許會讓部屬失去創造力和創新能力;部屬的完全服從,在遇到錯誤的命令時也許沒有人能夠進行控制和制止。
“度”可以被認為是在矛盾當中尋找最折中的方案,那么,如何既保證團隊有高效的執行力,有能夠始終有創新的能力,這就是在執行力與創新能力兩個矛盾之間尋找平衡點。這和一個公司究竟是靠制度化來進行管理,還是靠人情化來進行管理類似。絕對的制度化,企業會變得不近人情,容易失人心;而絕對的人情化,又會變得混亂而失去應有的準則。避免走入兩個極端,采取最適合的“度”去管理,才是最為適合的方式。
在中庸中,孔子曾說:“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雖然中庸乃圣賢之道,想要達到并非易事,但人可以通過不斷的調整以接近中庸的狀態。管理者亦是如此,沒有從不犯錯的管理者,但如果能夠在“不完美的狀況下作出最正確決定”,也可以成為最佳的管理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