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P最新年度動力統計陳述顯現,2021年,全世界直接運用化石燃料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到達340億噸,假如算上走漏的甲烷和其它溫室效應氣體,總排放適當于390億噸二氧化碳。按照現在的節奏,別說實現控溫1.5°C的方針,2°C的方針都或許失敗,借用BP首席經濟學家Spencer Dale先生的話說便是,世界依然走在不行繼續的道路上。
怎么改弦易轍才能夠走向可繼續發展呢?盡快減排,盡最大量減排是僅有的挑選。溫室氣體越早減越好,因為其累積效應巨大。筆者認為,綠色動力大規劃替代化石動力的時代現已到來。減排不僅是可行的,更是經濟的。在這個巨大的潮流和商機面前,任何懷疑和猶豫都會成為前史性的惋惜。
毫無疑問,綠色電力,也便是可再生的光伏太陽能和風能將是減排的主力軍,但在光伏和風能裝機飛速增長的情況下,怎么能確保不再有棄光棄風的事情?怎么處理因為光伏和風能資源散布與負荷中心錯位的問題,是長間隔高壓輸電仍是用天然氣管網來輸氫,哪個更合算?
別的,在終端動力消費電氣化率受限的情況下(假定最高到達80%),怎么在剩下的動力消費范疇實現減排?還有,儲能在動力轉型中有著難以替代的效果,可是假如在規劃上要進步幾個量級,鋰電池怕是難當大任,這還沒有考量在出產進程中對環境影響的評估。此外,那些重要可是現在難以減排的范疇比方鋼鐵航運等等怎么辦?處理這些問題,氫能簡直成了絕無僅有的挑選。
可是氫能真的靠譜嗎?
綠氫出產本錢穩步下降
氫能能夠簡單分為灰氫(化石動力制氫)、藍氫(化石動力制氫+碳捕捉與封存技能)、綠氫(可再生動力零碳排制氫)三種,可繼續發展需要的是綠氫,綠氫的本錢首要取決于綠電和電解槽。
意大利天然氣管網公司(SNAM)原CEO馬可·阿爾維拉先生在《氫能革命》一書中,關于綠電本錢,電解槽本錢和綠氫的本錢有一個很好的總結,我借用如下:
能夠看出,在曩昔10年間,綠電本錢下降到了本來的十分之一。而在未來10年中,電解槽設備規劃將增加十幾倍到上百倍,而電解槽的資本開銷(也便是一次性購買本錢)將下降到今日的1/4,這樣綠氫的出產本錢將下降到2021年的1/3左右,到達$2/KG,按規范熱值天然氣測算,美元人民幣匯率按1:6.8計算,2025年綠氫本錢適當于每立方天然氣人民幣3.7元,2030年適當于每立方天然氣2.80元人民幣。與當下天然氣的商場銷售價格適當。
我認為,關于電解槽設備的資本開銷測算有些保守,在我國制作的實力基礎上,假如既有訂單再有補助,電解槽設備本錢下降會比較快。
別的,許多人憂慮,綠氫出產耗水太多,這其實不用太憂慮。每噸綠氫出產需要消耗淡水大約9噸左右。這樣,我國十四五氫能規劃中2025年產10萬噸綠氫(適當于3.6億方天然氣)出產將耗水90萬噸,折合每方天然氣耗水2.5公斤。歐盟在RePower EU方案里提出到2030年實現1500萬噸的氫能年產值,總共年耗水1.35億噸水,這可是適當于550億方天然氣的巨量動力。別的,綠氫運用結束生成物也是水,也根本實現了循環經濟。
氫能可借力天然氣管網
說完制作咱們再來看看運送。假如是摻混到天然氣管道,那么簡單說運送本錢和今日槽罐車比較就變得十分有競爭力。能否摻混到天然氣管道?一般來說,因為氫分子很小,它或許穿透管道的鋼質材料,從而引起所謂氫脆的問題。這其實是和管道的材質有許多關系,假如是軟鋼,并且管壁較厚,那么產生氫脆的或許性很低并且會很慢。
SNAM公司在意大利現已完結的試驗標明,意大利95%以上的天然氣管道都能夠摻混氫氣,70%以上的天然氣管道乃至能夠運送100%的純氫。假如管道因為材質的原因不能摻混,那就要看詳細情況進行升級。這無疑會產生較大的本錢,可是管道自身也是有壽命的,也需要不斷更新。事實上,假如是新建管道,現在的材質更多都是PVC塑料材質,不僅耐用結實,輸氫徹底沒有問題。
在管道更新方面,英國領跑全球,正在更新其大部分天然氣管道。歐盟也有由23家動力運送公司發起的氫能骨架方案,估計到2040年,歐洲將有4萬公里的輸氫管道。
氫能的首要奇特之處還在于它能夠經過天然氣管網設施(運送存儲甲烷分子),經過氫能燃料電池與電網(電子活動)耦合互補,實現跨區域,跨時節的調節效果。這時候,就會面臨到底是經過高壓電網長間隔輸電,仍是經過天然氣管網運送氫能?我認為看電網或許管網哪個更有效即可。假如是已有電網且容量有余,就能夠考慮輸電;假如沒有充裕電網,可是有天然氣管網,那就考慮管網輸氫。假如都沒有,必須新建基礎設施,需要從間隔、已有配套設施、負荷中心詳細需求等方面做完備詳細的剖析,沒有僅有的答案。
無論怎么,綠電和氫能,經過電網和天然氣管網,將成為真實的動力雙雄。
運送問題處理后,便是儲氫的問題了。其實天然氣管道自身便是體積巨大的儲氫場所,因為加壓就能夠增加管道里的存量。而更讓人欣喜的是,能夠將氫貯藏于地下鹽穴儲氣庫。鹽穴壁細密結實,能夠接受20兆帕以上的壓力,體積在幾萬到上百萬立方米,是儲氫的理想場所。雪佛龍公司在美國德克薩斯利用鹽穴儲氫有幾十年的前史,英國有三處鹽穴儲氣庫都用來儲氫。
鹽穴之外,廢棄天然氣田盡管在必定的條件下能夠貯存天然氣,可是否也能用來貯存氫氣,需要仔細研究做可行性剖析。比較棘手的問題是,氫分子十分活潑,有或許和其間的微生物,硫或許巖石中的礦物質產生化學反響。可是總體來說,地下儲氣庫的貯藏本錢在$10/MWH,和制作運送本錢比較仍是很小的。
處理了制作運送貯藏的問題,許多人依然憂慮氫是否能夠替代其他動力,我對此十分達觀。在許多工業范疇尤其是難減排職業,還真是非氫能莫屬。
氫進萬家早已有之
在天然氣發電范疇,大型燃氣輪機發電,據西門子最近的陳述,能夠摻混75%的氫。國內也現已有類似的試驗,2022年6月,國家電投部屬的北京重燃現已啟動了燃氣輪機摻氫30%的試驗。燃氣小鍋爐改為燒氫氣或許氫氣天然氣的混合氣體也都是能做到的。
在家居端,其實咱們運用氫也早有前史。在天然氣還沒有大規劃進入城市之前,咱們家里用的都是人工煤氣,其首要成分是氫氣和一氧化碳。現在假如改成氫能和天然氣,那是沒有大問題的。
在和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交通范疇,氫能燃料電池驅動的車輛是否有競爭力?咱們必須仔細剖析歸納能效。內燃機車輛總能效均勻只有20%,而電動車(乘用車)均勻能效能夠到達80%,燃料電池驅動的車輛均勻能效大約是36%,難以與電動車競爭。這也正是現在特斯拉和眾多電動車能夠光輝的原因。
可是,假如是大馬力的貨車,特別是重貨車,或許物流車,這時電池的自重就成了重大問題,因為很大一部分電能要用來承擔車的自重,里程必定受到限制。氫燃料電池,具有一個顯著特點,便是單位質量的能量(注意不是單位體積)是最大的——每公斤氫適當于40度電,是相同質量汽油的3倍,是相同質量鋰電池的100多倍,缺點是體積較大。那么在統籌電池體積和質量(也便是總能量)的前提下,在體積相對較大的車輛上——貨車,特別是重卡,物流車上,氫燃料電池就會顯現較強的競爭力。商場現已開端證明這一點,我國的路面上現已跑著將近1萬輛氫燃料電池物流車。
越是難減排的職業,氫能越有用
一些現有的職業是人類文明存在的基礎,但又是難以減排的,對此氫能有或許發揮共同效果。比方鋼鐵工業,高爐現在首要是用焦炭作為首要燃料,鐵粉Fe2O3和一氧化碳CO產生氧化反響來出產生鐵,溫度高達2000度,要排放巨量的二氧化碳。可是假如是用氫做燃料,氫是復原劑,鐵粉Fe2O3和氫H2產生復原反響,溫度只需到800-1200度,就能夠出產出鐵(DRI技能)。別的,廢鋼能夠在電弧爐中重新鍛造而得到循環運用,這其間的減碳效應也是十分可觀的。
在航運上,綠氫既能夠經過轉化為綠氨直接運用,并且氫燃料電池還能夠作為岸電體系給船舶充電。這能大大緩解現在航運運用重燃料油而帶來的嚴重污染。
飛翔是當代文明的重要標志。因為氫能燃料電池體積較大的原因,它能夠為短途飛翔提供動力,可是長途飛翔現在還沒有看到可靠的方案。可是生物航油或許能夠另辟蹊徑處理這個問題。
航天就更清楚了,液氫一直是火箭升空的動力之一。假如2050年到火星旅行不再是探險科考,而是人類看宇宙的一個選項,氫能必定是少不了的。
在塑料,水泥范疇,盡管還沒有成熟的技能馬上大規劃減排,但運用氫作為燃料和質料的技能有許多現已在試驗室里。水泥的制作方法或許會產生革命性的改變,變成用二氧化碳作為質料的負碳職業。
氫能將是地緣政治新的穩定器
氫能不光是人類處理氣候改變危機的重要手段,也是許多國家的發展經濟的重要動力。沙特今日出口石油天然氣,明日就能夠出口綠氫;北非今日經過穿越地中海的管道向歐洲運送天然氣,明日則能夠運送綠氫;澳大利亞今日出口天然氣,明日也能夠出口綠氫。氫能還將是全球地緣政治新平衡的重要媒介。
在歐盟激進的動力轉型方案中,氫能扮演重大角色,RePower EU方案里設定的方針是:到2030年自產500萬噸,進口1000萬噸氫能。美國對氫能的政策支撐力度更是前所未有。在2021年11月經過的兩黨基礎設施法案(Bipartisan Infrastructure Law)給予氫能演示項目95億美元預算的基礎上,2022年8月出臺的通脹消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大幅進步了開銷力度:按全生命周期計算,假如每公斤氫的CO2排放低于0.45公斤,并且契合勞工條款,那么每公斤氫能夠享受3美元的稅收補助,這會極大促進綠氫的出產和運用。綠氫的規劃出產,會刺激電解槽設備容量提升本錢下降,也會產生對光伏板的新需求。
光伏板不用說,首要要靠我國出產,我認為GW等級的電解槽也會出自我國,氫能,將寫出全球合作的新篇章,成為全球化的新標志。當然這會是艱難的進程,充溢波動和挑戰。
有意思的是,在我國,地方政府和企業發展氫能的力度比中央政府更大。全國十四五動力規劃是到2025年綠氫產值10萬噸到20萬噸,2030年沒有詳細的產值方針。但把各省市的規劃方針加總,現已遠遠超過了中央政府的規劃。
放眼全球,氫能全產業鏈技能日益進步的成熟度,出產地域的開闊性,運用的便利性和廣泛性,減排的急迫性,多國政策前所未有的扶持力度,使得氫能的大規劃運用不再是天方夜譚,而是能夠接觸的現實。或許,咱們在2030年或許2040年回眸今日,必定會慶幸最初挑選了氫能,才得以化解讓地球洪水滔天的氣候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