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6日,《寧夏日報》三版刊發通訊《一座城,半城湖——解碼銀川打造國際濕地城市路徑》,闡釋了作為我國西部當年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城市,銀川濕地的發展變遷。從曾經“七十二連湖”的前史勝景,到逐漸康復植被、維護濕地,構成“景不斷鏈”的濕地生態屏障……銀川濕地貫穿城市記憶,滋潤休閑生活,執筆“綠色發展”,寫好濕地“文章”。
?
發展成果
親水、湖畔、湖城——這些銀川市住宅小區的名稱,蘊含了居民對“臨水而居”的神往。濕地,是湖城的靈動之“眼”。濕地治理,不僅注重顏值的煥新,還注重內中的貫通。
典農河工程、西部水資源綜合使用水系連通工程……近年來,銀川市先后實施了一批濕地維護與康復工程項目,逐漸樹立和構成了合理、完好的濕地維護系統。
在銀川,人與紅嘴鷗在濕地邊,履行每一季的約好,是“人與自然調和相處”的生動表達。
濕地的“成長”,改善了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讓人們在城市中詩意地“棲居”。
截至上一年年底,銀川市區濕地率達10.65%,濕地維護率達83%。當前,銀川市正在全面推行河(湖)長制,以濕地的自然“呼吸”,添力“綠色、高端、調和、宜居”城市建設,濕地維護與使用作業正步入更高層次和水平。
“高光”有我
“鳥類不僅是人類的朋友,更是衡量湖泊質量重要的標志之一”——2012年,一篇題為《寧夏銀川濕地野生鳥類維護現狀及對策探析》的論文,在開篇這樣寫道。作者建議:通過采納開展野生鳥類普查、樹立野生鳥類維護地等措施,加強與完善銀川濕地野生鳥類維護。論文作者:呂金虎、梁楠、李志軍。
2022年9月19日,記者聯系上了論文作者之一、現任銀川市濕地維護中心副主任呂金虎。從2005年投身銀川濕地維護作業以來,他心中的一汪“湖水”,澎湃如昨。
銀川市當選首批“國際濕地城市”,呂金虎是全程的親歷者、參與者和見證者。“2017年,在各方支持下,咱們積極啟動了相關申報程序,當時,銀川濕地率等各項目標都契合申報要求,咱們還擔任起草了申報材料的開始版本。”呂金虎回想。
在爾后的一年多時間里,呂金虎和搭檔都為了同一個目標奔波。他的高血壓,也是那段期間留下來的“老毛病”。“濕地修正維護,干了這么多年,這不僅是作業,也是情懷。”呂金虎說,取得這一榮譽,說明咱們的濕地維護作業,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一起也意味著,咱們的作業有了一個更新、更高的起點。
“這十年,銀川市的濕地質量逐漸提高、水生態環境繼續改善,鳥類棲息地維護不斷完善,濕地生物多樣性維護有效加強。”呂金虎介紹,咱們科學提高要點濕地的生態功能,并注重提高老百姓的生態取得感。“比方銀川市寶湖公園,濕地與城市建設調和相融,為大眾接近濕地、感受濕地文明提供了空間。”
當年論文的另一位作者李志軍,近年擔任寧夏觀鳥協會秘書長。近期,他注重的活動列表要點是“黃河流域水鳥與棲息地調查”。
“觀鳥,是人與自然調和相處的一種溝通方法”;“白頭鵯也來到了咱們這座城市生活,期待著更多這樣的‘生態移民’,來銀川安居樂業……”他習氣在微信朋友圈里,記錄日常對濕地、留鳥的觀察和思考。和李志軍一樣,在銀川有越來越多繼續注重濕地、維護鳥類的人群,為城市濕地修正注入更多的力量。以濕地為“渠道”,生態文明有了更多的踐行者。
展望
當年,《一座城,半城湖》的稿件,記者在結束寫道:“人在城中,城在湖中,不光是城市一景,還在改動銀川人的現在和未來”。
現在,未來正在“發生”。
怎么用好濕地這張“名片”?在呂金虎看來,要繼續做好濕地生態康復,特別是做好黃河灘地修正,助力黃河流域生態維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一起,堅持濕地資源維護與使用相互促進,科學發展濕地生態旅行,滋補濕地文明,寫好全域旅行的濕地“華章”。銀川市將打造“鳴翠湖荷花文明旅行節”“燕鴿湖紅嘴鷗觀鳥節”品牌項目,擴大“國際濕地城市”品牌的吸引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