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市到市值初次打破1000億,“光伏茅”隆基綠能(以下簡稱隆基)用了大概七年半的時間。而從市值1000億到5000億,隆基只用了不到兩年。這不只僅光伏范疇的榜首,也是光伏范疇的僅有。
商海中新王換舊王的故事不斷演出,隆基正是光伏范疇的新王。但最近,光伏新王挨了一記“悶棍”。
8月19日,隨同硅料龍頭通威股份(以下簡稱通威)入局光伏組件的一則音訊,以隆基為首的組件廠商團體大跌,其中隆基大跌7.89%。從8月19日至今,隆基市值累計抹去超700億元。
但是費事不只在于通威的“攪局”,光伏職業正招引越來越多的跨界者,爭搶年代風口的紅利。
“光伏茅”不香了?
被稱為“光伏茅”的隆基,掙錢才能受到了質疑。
從8月19日到9月1日,隆基股價下跌15%。此前其市值約4620億元,現在市值3916億元,抹去約700億元。
光伏是大熱板塊,隆基是工業鏈中的一體化龍頭,從近期財報來看,其實體現不錯。
數據顯現,在2022年上半年,隆基完成收入504億元,同比增加43.64%;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贏利64.81億元,同比增加29.79%。
如果以第二季度體現來看,則隆基收入318.22億元,同比增加65.36%;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贏利38.17億元,同比增加53.23%。比榜首季度體現更好。
隆基仍在快速生長,但是惋惜的是,隆基盡管是市值最高的光伏企業,眼下卻不是盈余最豐厚的那家。
相同在今年上半年,出產高純晶硅的硅料巨子通威股份完成營收603.39億元,同比增127.16%;完成歸母凈贏利122.24億,同比增312.17%。在第二季度,通威完成凈贏利70.29億元,比隆基半年賺得還多。
萬事怕比照。要說掙錢效率,通威這家光伏市值第二名的公司,更勝一籌。
隆基財報中現已顯露隱患。近兩年,隆基的銷售毛利率連續下滑。從2019年的28.9%,縮減至2021年的20.19%。2022年上半年,又進一步縮減至17.61%。
盈余才能未能隨收入高速增加而同份額增加,費事早就埋下。
隆基以半導體事務起家,2007年布局光伏單晶硅片。2014年收買樂葉光伏,將事務向光伏電池、組件方向延伸。隨后成立隆基新動力,切入下流電站事務,構成筆直一體化布局。
一體化的一大好處,是壓低本錢。但復雜工業鏈中,沒有哪家巨子能夠徹底操控所有環節。隆基在硅片和組件上都占有職業頭部,不過也受制于人。最顯著的,便是硅料。
挖金礦的人未必能淘到金,但是賣鏟子的人不會吃虧。
光伏熱潮,企業擴張,供需形勢導致了“擁硅為王”。隨同硅料步步提價,光伏工業鏈中的贏利向上游搬運。通威等硅料企業成為最大獲益方。
隆基的毛利率下滑,主要原因就在于原資料的提價。據隆基年報,2021年,其光伏產品原資料的本錢同比增加了62.33%。
而眼下,通威更進一步攪動光伏工業市場。
8月19日,市場傳出通威預中標華潤電力光伏組件訂單的音訊,其股價逆勢大漲超8%。同日,光伏組件企業則團體大跌,隆基跌8%,天合光能跌15%,晶澳科技逼近跌停。
一方面,通威稱,長期以來一向堅持專業分工,協同開展的運營理念,聚集高純晶硅和太陽能電池事務環節,為協作伙伴供給高質優價的產品。
另一方面,通威表明,自2013年收買合肥賽維時即有部分組件產能,基于目前國家雙碳目標要求和職業一體化開展趨勢加強,也會順勢而為,考慮在組件事務上做進一步論證規劃。
通威本就運營組件事務,僅僅規劃不大。據2021年報,通威的組件、電池和相關事務全體毛利率為8.81%,隆基的組件及電池事務全體毛利率是17.06%。
毛利率差別顯著,原因在于,通威這一板塊中的電池產量占比超90%,組件占比不足10%。而電池板塊毛利率本就偏低。
顯然,拓展組件事務,能夠提升通威的盈余才能。所以不少人眼中,通威擴大組件布局已然成大概率事情。
IPG我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向市界指出,隆基中心競賽力在于巨大的規劃與本錢優勢,擁有上游硅資料優勢的通威進入組件范疇,是對隆基的巨大擠壓。
有意思的是,通威與隆基原本聯系密切。
相愛相殺
“沒有永久的朋友”,這一點在光伏戰場里有著生動體現。
2019年6月,隆基、通威共同發布公告,兩邊就高純多晶硅及硅片協作事項達成協作意向,簽定戰略協作協議。
通威戰略入股隆基在寧夏銀川的15GW單晶硅棒和切片項目,入股后持有該項目30%股權;隆基依照對等金額戰略入股通威在包頭的5萬噸高純晶硅項目,入股后持有該項目30%股權。
一起依據協議,在2020-2022年,隆基股份每年向通威包頭項目公司收購必定數量的高純晶硅,而通威每年向隆基銀川項目公司收購必定數量的單晶硅片。
很顯著,這是強強聯合互惠互利之舉。有評論稱,光伏制造業的龍頭結盟年代來了。
實際上,過去十幾年,光伏制造工業上下流“分工”閱歷了數次迭變:早先各家企業只做單一環節,當時職業競賽尚不充分,聚集某個環節都能拿下豐厚贏利。
而后是全筆直一體化階段、純專業化分工階段,現在到了我們戰略協作或互相參股,來完成“有偏重的錯位一體化”階段。
工業鏈在向更高效的形狀進化,對全體開展當然是功德。但是盟友聯系并不安定。
隆基是光伏組件最大制造商,現在通威的擴張對其晦氣。但是在此之前,隆基也擴張到了通威的“地盤”。
要知道,通威不只僅硅料龍頭,也是光伏電池最大玩家。來自PVInfolink的數據顯現,通威在2021年全球光伏電池片出貨量排名中位列榜首。但隆基正追求光伏電池上更大的蛋糕。
從2020年開端,隆基就加大了電池范疇的投入。2020年,隆基的西安航天一期年產7.5GW電池項目、西安涇渭新城年產5GW單晶電池項目投產。到當年末,其單晶電池產能到達30GW。
2021年5月,隆基拋出了近年來規劃最大的可轉債融資,進一步推進電池布局,計劃出資58.5億元用于西咸和寧夏的兩項單晶高效電池項目,合計年產電池20GW。
不只如此,隆基與通威還還有較量。
2021年2月,隆基宣告與江蘇中能簽定高達70億元多晶硅料收購協議,讓外界浮想聯翩。江蘇中能是保利協鑫動力的全資子公司,而保利協鑫與通威在硅料上是對手。
《年代周報》援引光伏業內人士音訊:這似乎是隆基的一個表態,告訴部分硅料出產企業不要“擁硅自重”。擁硅為王的最大獲益方,正是通威。
盡管隆基能夠經過硅片提價的手法,把硅料價格上漲的壓力向更下流傳導。不過北京特億陽光新動力總裁祁海珅向市界指出,下流組件的價格不能無限制地漲下去,也就沒辦法全部傳導硅料上漲的本錢。
“沒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這句俗話的要點在后半句。尤其就商業聯系而言,利益顯然是各方企業舉動的指揮棒。
隆基與通威本有利益沖突之處,只不過現在,通威讓隆基更頭疼罷了。
光伏越來越卷
隆基的費事不只在于通威。光伏工業的高景氣度,也在某種意義上給了它限制。
眼下,“跨界”成了光伏開展的一個關鍵詞。據索比光伏網不徹底計算,到2022年6月,至少有50家企業跨界布局光伏。分布式光伏、多晶硅出產等是跨界企業布局要點,隆基主營的光伏組件也被搶食。
這意味著,當前的光伏龍頭們,都將面對更為劇烈的競賽態勢,有被分食蛋糕的潛在風險。
在此背景下,隆基開端尋覓新的可能。
2021年,隆基培養并推動了BIPV(建筑光伏一體化)和氫能事務的開展。關于前者,隆基入股了森特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關于后者,隆基成立了西安隆基氫能科技有限公司,企圖沖擊成為全球搶先的大型綠氫配備與計劃供給商。
氫能工業現已成為我國動力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而關于氫能,經過制造方法不同,又能夠劃分為灰氫、藍氫、綠氫三種。
我國目前氫氣主要來源,是化石動力制造的灰氫。隆基所涉足的綠氫,由可再生動力經過電解水制造而來,尚在開展初期。到2021年末,隆基開始具有了訂單獲取才能和500MW出產交付才能。不過要在綠氫上完成規劃化盈余,并不簡單。
綠氫供應、氫儲運途徑和基礎設施建設、氫燃料電池中心技術配備等方面,都存在難題需要攻克。而制氫本錢是制約工業開展的中心因素。
國聯證券猜測,要到2030年,國內一些可再生動力優勢區域,綠氫才能在本錢上與灰氫平價,到達每千克10元左右。綠氫的大規劃應用,要比及2035年到2040年才能完成。
對隆基來說,綠氫有機會成為業績增加的第二曲線,不過能否復制光伏范疇的光輝,就很難說了。這個新興賽道上,擠滿了摩拳擦掌的玩家。
布局綠氫的企業快速增加,據世界動力網計算,觸及電解槽配備企業數量,從2020年約10家現已增加到一百多家。
高工產研計算顯現,2021年我國電解水制氫設備市場規劃超過9億元,出貨量超過350MW。其中,考克利爾競立出貨量到達160MW排名榜首,傳統電解水制氫設備頭部企業中船重工718所排名第二,賽克賽斯氫能位列第三。
回頭來看,隆基眼下的開展,依然以光伏為關鍵。
我國的互聯網職業開展史,閱歷了CopytoChina(復制到我國)向toChinaCopy(到我國復制)的轉變。部分范疇,比方游戲,現已在海外大殺四方。光伏工業興起,有著相同讓人振奮的進程。
在2021光伏組件前十名供貨商中,我國企業占有前六席。到2021年末,我國大陸企業硅片產能占全球的98.1%。這份成績來自于政策扶持,也來自于企業的內卷。
沒有馬馬虎虎的成功。對隆基來說,此刻的費事,能夠用三年前企業內部的一份慨嘆來總結。在隆基市值初次打破1000億之前,他們曾在一次采訪傾吐“苦衷”:要做到榜首,不簡單;做了榜首,更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