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主席發表宗旨講話指出,中國將構建起碳達峰、碳中和“1+N”方針體系。2021年是《巴黎協議》全面實施之年,綠色、低碳的可持續開展之路已成為大勢所趨,削減碳排放、完成雙碳方針以應對氣候變化逐步成為全球共識。
勢在必行
雙碳方針分為兩步走:“先達峰,再中和”。現在全球現已有54個國家的碳排放完成達峰,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40%,其間大部分屬于發達國家。
中國節能協會碳中和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張軍濤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發達國家在碳達峰完成途徑上存在必定的共性:從工業結構看,大都完成碳達峰的發達國家第三工業占GDP的比重達65%以上,美國挨近80%,其主導工業大多以高端加工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為主,所以碳排放強度也相對較低。”
各國所在的開展階段不同,開展中國家現在經濟仍處于上升期,當前階段的開展對動力消耗、工業化建造等活動有更高需求。
中國船舶第七一四研究所節能與綠色開展研究中心主任譚效時指出:“在融入全球的雙碳行動中,開展中國家應注重在以下方面發力:加速動力結構優化升級,盡力提高清潔化水平;其次,不斷下降新動力、儲能等方面的系統本錢與邊沿本錢,以推進碳市場建造;再者,綜合考慮新動力使用功率與電力系統全體效益、安全安穩水平之間的聯系,促進二者有機一起。”
途徑不同
到2021年頭,已有127個國家許諾在21世紀中葉完成碳中和,但由于各國實際動力狀況、開展階段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其完成途徑將不盡相同。
一方面,各國一次動力結構不同導致其碳排放量不同。因此,咱們必須正視客觀動力結構差異所帶來的實際影響。另一方面,各國新動力的開展側重點也有所不同。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李巖教授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明:“發達國家的人均碳排放量盡管在逐步下降,可是仍有部分發達國家高于開展中國家。”但全體而言,大部分國家以調整動力結構為基礎,活躍致力于新動力轉型,力求經過動力與工業結構調整來完成雙碳方針。2020年,多個國家和地區加速布局氫能工業,如歐盟發布《歐盟氫動力戰略》,德國和法國分別發布和啟動《國家氫能戰略》。同時,各國也不斷加大相關基礎設施投入和方針扶持力度,不斷完善配套基礎設施。
勠力同心
現在,盡管全球為應對氣候危機,經過每次氣候大會達成了階段性減排共識,但在具體措施上,各國仍難以達成一起。比方關于削減碳排放的職責歸屬,從歷史累計數據來看,自工業革命開始,西方國家的碳排放就現已進行,而開展中國家的碳排放起點相對較晚,因而各國就以累計碳排量仍是現行碳排量分擔職責展開博弈。
雙碳方針的完成盡管存在許多阻力,但多國正以實際行動致力于低碳方針的完成。
縱觀全球碳市場,碳匯買賣現已從森林碳匯走向海洋碳匯、濕地碳匯等自然資源碳匯買賣,其應用領域在不斷延伸;碳現貨、碳期貨等碳衍生品促進了綠色金融的進一步開展,這有助于提高全球全體的減排才能。
在法令準則方面,英國、瑞典、法國、新西蘭等國已將碳中和寫入法令,韓國碳排放買賣準則與歐盟現行的《碳排放權買賣框架指令》等規則詳細、可操作性較強。
正如劍橋大學環境、動力和自然資源管理中心研究員、三一學院博士后許通所言:“環境氣候議題應回歸科學本位,防止政治化敵對。”下降碳排放涉及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個體的利益,大家命運與共,各國應一起攜手,共享技能、經驗等資源,以促進雙碳方針的早日完成。(來歷:人民日報海外版睿加李慧)
標簽:
減碳 碳中和
(免費聲明:
1、本網站中的文章(包含轉貼文章)的版權僅歸原作者一切,若作者有版權聲明的或文章從其它網站轉載而順便有原一切站的版權聲明者,其版權歸屬以順便聲明為準。
2、本網站轉載于網絡的資訊內容及文章,咱們會盡可能注明出處,但不排除來歷不明的狀況。如果您覺得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訴咱們更正。若未聲明,則視為默許。由此而導致的任何法令爭議和結果,本站不承擔任何職責。
3、本網站所轉載的資訊內容,僅代表作者自己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
4、如有問題可聯系導航網編輯部,電話:010-88376188,電子郵件:bianjibu@okcis.cn)
勢在必行
雙碳方針分為兩步走:“先達峰,再中和”。現在全球現已有54個國家的碳排放完成達峰,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40%,其間大部分屬于發達國家。
中國節能協會碳中和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張軍濤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發達國家在碳達峰完成途徑上存在必定的共性:從工業結構看,大都完成碳達峰的發達國家第三工業占GDP的比重達65%以上,美國挨近80%,其主導工業大多以高端加工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為主,所以碳排放強度也相對較低。”
各國所在的開展階段不同,開展中國家現在經濟仍處于上升期,當前階段的開展對動力消耗、工業化建造等活動有更高需求。
中國船舶第七一四研究所節能與綠色開展研究中心主任譚效時指出:“在融入全球的雙碳行動中,開展中國家應注重在以下方面發力:加速動力結構優化升級,盡力提高清潔化水平;其次,不斷下降新動力、儲能等方面的系統本錢與邊沿本錢,以推進碳市場建造;再者,綜合考慮新動力使用功率與電力系統全體效益、安全安穩水平之間的聯系,促進二者有機一起。”
途徑不同
到2021年頭,已有127個國家許諾在21世紀中葉完成碳中和,但由于各國實際動力狀況、開展階段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其完成途徑將不盡相同。
一方面,各國一次動力結構不同導致其碳排放量不同。因此,咱們必須正視客觀動力結構差異所帶來的實際影響。另一方面,各國新動力的開展側重點也有所不同。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李巖教授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明:“發達國家的人均碳排放量盡管在逐步下降,可是仍有部分發達國家高于開展中國家。”但全體而言,大部分國家以調整動力結構為基礎,活躍致力于新動力轉型,力求經過動力與工業結構調整來完成雙碳方針。2020年,多個國家和地區加速布局氫能工業,如歐盟發布《歐盟氫動力戰略》,德國和法國分別發布和啟動《國家氫能戰略》。同時,各國也不斷加大相關基礎設施投入和方針扶持力度,不斷完善配套基礎設施。
勠力同心
現在,盡管全球為應對氣候危機,經過每次氣候大會達成了階段性減排共識,但在具體措施上,各國仍難以達成一起。比方關于削減碳排放的職責歸屬,從歷史累計數據來看,自工業革命開始,西方國家的碳排放就現已進行,而開展中國家的碳排放起點相對較晚,因而各國就以累計碳排量仍是現行碳排量分擔職責展開博弈。
雙碳方針的完成盡管存在許多阻力,但多國正以實際行動致力于低碳方針的完成。
縱觀全球碳市場,碳匯買賣現已從森林碳匯走向海洋碳匯、濕地碳匯等自然資源碳匯買賣,其應用領域在不斷延伸;碳現貨、碳期貨等碳衍生品促進了綠色金融的進一步開展,這有助于提高全球全體的減排才能。
在法令準則方面,英國、瑞典、法國、新西蘭等國已將碳中和寫入法令,韓國碳排放買賣準則與歐盟現行的《碳排放權買賣框架指令》等規則詳細、可操作性較強。
正如劍橋大學環境、動力和自然資源管理中心研究員、三一學院博士后許通所言:“環境氣候議題應回歸科學本位,防止政治化敵對。”下降碳排放涉及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個體的利益,大家命運與共,各國應一起攜手,共享技能、經驗等資源,以促進雙碳方針的早日完成。(來歷:人民日報海外版睿加李慧)
標簽:
減碳 碳中和
(免費聲明:
1、本網站中的文章(包含轉貼文章)的版權僅歸原作者一切,若作者有版權聲明的或文章從其它網站轉載而順便有原一切站的版權聲明者,其版權歸屬以順便聲明為準。
2、本網站轉載于網絡的資訊內容及文章,咱們會盡可能注明出處,但不排除來歷不明的狀況。如果您覺得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訴咱們更正。若未聲明,則視為默許。由此而導致的任何法令爭議和結果,本站不承擔任何職責。
3、本網站所轉載的資訊內容,僅代表作者自己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
4、如有問題可聯系導航網編輯部,電話:010-88376188,電子郵件:bianjibu@okci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