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夏日,綿延50多公里的銀川市濱河水系,碧波蕩漾,飛鳥掠過,輕點水面,漣漪泛起。站在銀川濱河水系永清溝濕地岸邊,一眼望去有數不盡的大網,這些是石墨烯光催化網,可在自然光照射下分解產生大量溶解氧,使水中的氮、磷、鉀等污染物吸收和降解,使周邊流入黃河的污水實現凈化達標,匯入黃河……
近年來,面對生態環境脆弱,大氣、水等污染防治難度較大的現狀,寧夏聚焦水、大氣、土壤等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以及環境保護管理重點領域,持續加大環保科技投入,旨在著力補短板、強弱項、破僵局,解決影響環境質量改善的重點難點問題。
5月1日,在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在線監測監控視頻上,記者看到地圖上寧夏五市及每個市縣都標示著一個數字,代表當地重點監控企業的數量。值班人員隨機選取任何一家企業的排放監控系統,就能查閱到每個廢氣排放口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等排放情況。在寧夏固體危險廢物動態監管信息系統中,五市醫廢處置單位運行情況也一目了然。“企業排放的污染物一旦超標或排放數據異常,系統就會發出警報。我們會立即調取監控查看排放設施周邊情況,詢問企業負責人或者直接派執法人員到現場檢查問題所在。”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說。
監督信息化有效提升了生態環境部門污染治理能力。

截至目前,寧夏314家涉水、涉氣企業的516個廢氣廢水排污口已建成自動監控設施并聯網,實現污染源監控全覆蓋,區市縣三級生態環境部門對重點企業排放情況實現全面監控;密集建設水和空氣質量監控與信息采集網絡,目前已建成國控水質自動站12個、區控水質自動站40個、國控空氣自動監測站25個、區控空氣自動監測站25個、大氣組分站2個、大氣超級站1個,監控站采集的數據成為寧夏水和空氣質量預警及制定治理措施的重要參考依據。
高效精準的環境治理調度,得益于近年來寧夏大力推進監控網絡的布局和信息技術應用。近年來,寧夏開展了重點區域大氣重污染成因分析研究和控制技術、空氣質量預報預警、惡臭和臭氧污染特征分析、沙湖和星海湖污染成因與控制、固原馬鈴薯加工廢水汁水利用、清水河流域水體達標技術等深層次關鍵性課題研究,推進寧夏環境管理制度創新,以實際行動為寧夏污染防控精細化管理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今年,寧夏匯聚20大類、92小類近4億條生態環境相關數據,建成全區統一的生態環境數據中心,成功創建生態環境信息化“智慧大腦”,實現了全區生態環境數據的集成管理和協同共享,為打造“十四五”時期全區生態環境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綜合應用平臺夯實了基礎。
“‘十四五’期間,寧夏將緊緊圍繞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重大科技需求,堅持問題導向,堅持重點突破,堅持科學施策,聚焦藍天、碧水、凈土三大重點領域,統籌推進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總體布局創新平臺和科普基地建設,形成具有寧夏特色的生態環境科技創新和應用體系,為建設環境污染防治率先區提供有力科技支撐。”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說。( 來源: 寧夏日報 記者 李錦 實習生 龔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