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內的風力發電項目。記者 邢千里攝
杭州灣北岸附近的海面上,一根直徑8米粗的風機塔架剛剛立起,奉賢海上風電項目第五臺風機建樁工作完成。噼啪噼啪……海岸上,該項目集控中心變電樓的工地上傳來工人們焊接基錨筋的陣陣聲響。
用海風代替燃燒煤炭發電,能有什么收益?風電項目運營方,上海綠色環保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唐征歧算了一筆賬:并網投產后,風電場平均年上網電量可達59639萬千瓦時,每年可節約18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50萬噸。
《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上海將制定全市碳排放達峰行動計劃,著力推動電力、鋼鐵、化工等重點領域和重點用能單位節能降碳,確保在2025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
那么,究竟什么是“碳達峰”和“碳中和”?專家解釋,“碳達峰”是指某個地區或行業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在此之后排放量開始轉升為降。而“碳中和”則是指某個地區在一定時間內人為活動直接和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與其通過植樹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而“碳達峰”和“碳中和”二者之間又環環相扣,可以說,前者是后者的實現基礎——在碳排放量經過由增轉降的拐點后,才有可能實現排放的二氧化碳與環境凈化能力的中和抵消。因此,要想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就要牢牢牽住降低碳排放量這個“牛鼻子”,并輔以不斷提升的自然環境中和能力。
牽住減碳“牛鼻子”,上海能源圖譜更“綠”了
“減碳”首先要從調整能源結構入手,用更清潔更綠色的能源代替傳統化石能源。去年12月12日召開的氣候雄心峰會上,我國將減碳目標細化為: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對于上海而言,“十三五”時期,堅持碳排放總量與強度雙控,全市煤炭消費總量占一次性能源比重從37%下降到31%,天然氣消費占比穩步提高,光伏、風電等可再生清潔能源不斷發展,非化石能源整體占比已超過17%,為下一步實現碳達峰打下良好基礎。
唐征歧介紹,去年12月開工建設的奉賢海上風電項目是我國首個競爭性配置海上風電項目,也是上海目前最大的單體風電項目。“項目正在建設之中,目前已完成5臺風機的建樁工作,預計今年5月前能完成全部32臺風機的建樁工作,并在年底并網投產。”他說,該項目總裝機規模200兆瓦,每年能給上海提供59639萬千瓦時電量,可節約18.27萬噸標準煤,減少碳排放量49.98萬噸,同時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00多噸,還能省下70多萬噸水。
除了風力發電之外,上海此前在光伏發電上也有所探索。記者了解到,崇明前衛光伏發電項目裝機容量有1.051兆瓦,通過太陽能光伏組件可以生成380伏的交流電,還可以經過升壓變為10千伏高壓電,目前該項目已接入前衛35千伏變電站,供給市民使用。
市政協委員陳振樓提出,海洋潮汐也是可再生的清潔能源,而長江口北支恰好是我國海洋潮汐能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經他測算,長江口北支建潮汐發電站可裝機容量為70.4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22.8億千瓦時。“如果全部開發出來,相當于4個(目前)全球第一大潮汐電站的發電量。”陳振樓說,上海能源需求巨大,但土地資源相對不足,要想完成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單方面通過擴大綠化增加碳吸收量效果有限。因此,他建議盡快開展長江口北支潮汐電站建設的相關研究評估,早日開發長江口潮汐能源,為長三角地區低碳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
“減碳”還體現在人們一點一滴的日常生活之中。黃浦區匯龍新城小區最近也算了一筆賬,在更換了節能燈、節水器和水泵變頻控制柜后,今年1月,小區物業電費比去年同期足足省了1萬多元。
打造“上海碳”,努力建成國際碳金融中心
1月5日,生態環境部印發《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這意味著全國碳市場建設和發展進入新階段。
實際上,早在7年前,上海就開始了碳交易的探索之路。據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發布的信息,自2013年底試點碳交易以來,7年間累計交易量達1.55億噸,其中上海配額交易有4500多萬噸。
上海正在努力建成國際碳金融中心。上海的人才優勢和科創優勢可以加速孵化節能降碳關鍵技術創新,也有助于碳金融迅速融入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體系之中,打通降碳環保領域的產業鏈、創新鏈、金融鏈,在原有“上海金”“上海油”的基礎上,打造“上海碳”,增強上海輻射全國的碳金融服務功能。
市政協委員楊守業、唐頤等一同建議,利用臨港新片區的海洋高科技和風電產業能源發展特色,率先在此建立碳中和示范區,建設區域碳交易試點,同時培育示范區綠色碳金融服務體系。
趙柏基委員建議,在促進碳交易平臺建立的同時,應制定相關政策和標準,支持綠色投資,鼓勵更多社會資本和公眾一起參與扶持綠色產業。
建設“生態之城”,高質量城市生態體系固碳能力更強
綠地、湖泊、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具有很強的固碳能力,更高質量的城市生態體系吸收中和碳排放量的能力也越強。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需要整個社會的協同治理,這也倒逼城市整體生態環境不斷改善,讓上海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十三五”時期,上海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化上海,造福于民”方針,積極拓展綠色生態空間,黃浦江濱江綠道45公里核心段貫通、17條(片)市級重點生態廊道基本建成、4038公頃外環綠帶全面建成、城市公園達到406所、新增綠地逾6000公頃……全市“環、楔、廊、園、林”生態格局已基本形成。截至去年底,上海森林覆蓋率達到18.4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8.5平方米,濕地保有量達到46.46萬公頃。根據規劃綱要草案,今年上海將新建林地5萬畝、綠地1000公頃,預計到2025年上海市森林覆蓋率將達到19.5%。
市綠化市容局總工程師朱心軍介紹,“十四五”時期,上海將持續推進“生態之城”建設,著力構建“公園城市”“森林城市”“濕地城市”,實施“千園”工程,不僅是城區,每個郊區也都能擁有自己的公園。(見習記者 張天弛)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