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天津市委關于制定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天津將打造“津城”“濱城”雙城發展格局。未來,“津城”現代服務功能明顯提升,形成若干現代服務業標志區,“濱城”城市綜合配套能力顯著增強,生態、智慧、港產城融合的宜居宜業美麗濱海新城基本建成。
“創新立區、制造強區、改革活區、開放興區”。今年的天津市兩會,來自濱海新區的代表委員精神飽滿,言談話語間,彰顯著“二次創業”的奮斗精神,建議提案中,肩負著建設美麗“濱城”的使命責任,新時代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的新答卷躍然紙上。
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
助力世界級城市群形成
“我們要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和構建新發展格局兩大歷史性機遇,進一步提升服務協同發展的嵌入度和貢獻度,在新發展格局中填格賦能。”談到濱海新區如何發揮比較優勢,更好融入和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助力打造世界級城市群,市人大代表,濱海新區區委副書記、區長楊茂榮信心滿滿。
“濱海新區要加強創新協同,深化體制機制協同,全力打造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標志區,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我們累計引進北京項目3283個,協議投資額超過9100億元。新區將進一步增強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等5大載體承接能力,主動對接北京優質資源,爭當承接先鋒,打造承接標桿。”楊茂榮說,“從全市‘一基地三區’的定位看,濱海新區有制造業基礎、有產業鏈優勢,必須義不容辭地肩負起為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提供產業支撐的時代重任,加快打造‘中國信創谷’、‘生物制造谷’和‘特色細胞谷’,推進一批重大項目建設投產。力爭到‘十四五’末,形成石油化工4000億級、汽車3000億級產業集群,智能科技、信創、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海洋經濟和航空航天7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加快美麗“濱城”建設進程
近年來,濱海新區不斷加速城市配套建設,補齊民生項目短板,濱海文化中心、濱海圖書館、濱海科技館成為網紅打卡地,天津茱莉亞學院正式開學,被譽為“海上故宮”的國家海洋博物館成為享譽國內外的海洋文化新地標。
聚焦美麗“濱城”建設,楊茂榮表示,“十四五”時期,新區將圍繞國家賦予的功能定位和“雙城”發展布局,堅持“創新立區、制造強區、改革活區、開放興區”戰略,在加快“濱城”建設上下真功夫、做大文章,全力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先行區、“一基地三區”核心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國內大循環北方樞紐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戰略支點。“下一步,我們要把‘濱城’建設作為首要任務,樹立‘精明增長’‘緊湊城市’理念,圍繞宜居城市、綠色城市、韌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加快美麗‘濱城’建設進程。”
把“濱城”定位理念
落實到每一個建設項目
作為新區城市建設主力軍,濱海建投集團始終牢固樹立經營城市理念,強化項目規劃策劃和建設管理,高水平推動項目建設。
“我們將把‘濱城’定位理念落實到每一個建設項目。”市人大代表,濱海建投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鄭玉昕告訴記者,“2021年全年,濱海建投計劃建設項目57個,其中,續建27個、新開30個。”
在鄭玉昕看來,建設與“津城”相映成輝、競相發展的“濱城”,是新區發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他表示,濱海建投集團將主動融入“雙城”發展格局,瞄準顯著增強“濱城”城市綜合配套能力,主動配合政府相關部門策劃一批滿足群眾需求、補齊社會事業短板、帶動經濟發展的新項目、好項目,如規劃建設好十二大街疏港通道等新區重大項目,重點策劃軌道TOD和濱海新區核心區域城市更新試點,完成第二大街跨津山鐵路立交等27個項目,加快推進新區軌道交通建設,實現濱鐵1號線欣嘉園東站—欣嘉園站、第九大街站—云山道站等4個區間盾構貫通,年內開工建設濱鐵3號線。建成濱海中醫醫院等重大民生項目,傾力打造黃港生態宜居片區,助力完善城市載體功能,逐步推進智慧路橋、智慧園林、智慧路燈、智慧排水、智慧隧道等平臺的建設,全力在“雙城”建設中展現新擔當新作為。
激發“濱城”創新活力
優化提升招商引資
2021年,濱海新區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優勢,高標準推進科技創新工作,不斷激發“濱城”創新活力,加快建設科技強區。
市政協委員、濱海新區科技局局長張桂華表示,今年,新區將繼續加強科技頂層設計,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速創新集聚谷建設,提升企業創新能級,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環境,更好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
“加強對有科技含量的制造業的招商,加大生產服務業的招商力度。”今年,張桂華帶來了一份圍繞優化提升招商引資,支撐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提案。她告訴記者:“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引領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這也對招商引資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企業技術更新換代日益加快,只有招來有科技含量的制造業企業,才能提高招引企業的根植性,保障招引落地企業在本地的迭代更新和持續發展。”來源:天津日報
“創新立區、制造強區、改革活區、開放興區”。今年的天津市兩會,來自濱海新區的代表委員精神飽滿,言談話語間,彰顯著“二次創業”的奮斗精神,建議提案中,肩負著建設美麗“濱城”的使命責任,新時代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的新答卷躍然紙上。
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
助力世界級城市群形成
“我們要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和構建新發展格局兩大歷史性機遇,進一步提升服務協同發展的嵌入度和貢獻度,在新發展格局中填格賦能。”談到濱海新區如何發揮比較優勢,更好融入和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助力打造世界級城市群,市人大代表,濱海新區區委副書記、區長楊茂榮信心滿滿。
“濱海新區要加強創新協同,深化體制機制協同,全力打造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標志區,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我們累計引進北京項目3283個,協議投資額超過9100億元。新區將進一步增強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等5大載體承接能力,主動對接北京優質資源,爭當承接先鋒,打造承接標桿。”楊茂榮說,“從全市‘一基地三區’的定位看,濱海新區有制造業基礎、有產業鏈優勢,必須義不容辭地肩負起為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提供產業支撐的時代重任,加快打造‘中國信創谷’、‘生物制造谷’和‘特色細胞谷’,推進一批重大項目建設投產。力爭到‘十四五’末,形成石油化工4000億級、汽車3000億級產業集群,智能科技、信創、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海洋經濟和航空航天7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加快美麗“濱城”建設進程
近年來,濱海新區不斷加速城市配套建設,補齊民生項目短板,濱海文化中心、濱海圖書館、濱海科技館成為網紅打卡地,天津茱莉亞學院正式開學,被譽為“海上故宮”的國家海洋博物館成為享譽國內外的海洋文化新地標。
聚焦美麗“濱城”建設,楊茂榮表示,“十四五”時期,新區將圍繞國家賦予的功能定位和“雙城”發展布局,堅持“創新立區、制造強區、改革活區、開放興區”戰略,在加快“濱城”建設上下真功夫、做大文章,全力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先行區、“一基地三區”核心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國內大循環北方樞紐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戰略支點。“下一步,我們要把‘濱城’建設作為首要任務,樹立‘精明增長’‘緊湊城市’理念,圍繞宜居城市、綠色城市、韌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加快美麗‘濱城’建設進程。”
把“濱城”定位理念
落實到每一個建設項目
作為新區城市建設主力軍,濱海建投集團始終牢固樹立經營城市理念,強化項目規劃策劃和建設管理,高水平推動項目建設。
“我們將把‘濱城’定位理念落實到每一個建設項目。”市人大代表,濱海建投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鄭玉昕告訴記者,“2021年全年,濱海建投計劃建設項目57個,其中,續建27個、新開30個。”
在鄭玉昕看來,建設與“津城”相映成輝、競相發展的“濱城”,是新區發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他表示,濱海建投集團將主動融入“雙城”發展格局,瞄準顯著增強“濱城”城市綜合配套能力,主動配合政府相關部門策劃一批滿足群眾需求、補齊社會事業短板、帶動經濟發展的新項目、好項目,如規劃建設好十二大街疏港通道等新區重大項目,重點策劃軌道TOD和濱海新區核心區域城市更新試點,完成第二大街跨津山鐵路立交等27個項目,加快推進新區軌道交通建設,實現濱鐵1號線欣嘉園東站—欣嘉園站、第九大街站—云山道站等4個區間盾構貫通,年內開工建設濱鐵3號線。建成濱海中醫醫院等重大民生項目,傾力打造黃港生態宜居片區,助力完善城市載體功能,逐步推進智慧路橋、智慧園林、智慧路燈、智慧排水、智慧隧道等平臺的建設,全力在“雙城”建設中展現新擔當新作為。
激發“濱城”創新活力
優化提升招商引資
2021年,濱海新區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優勢,高標準推進科技創新工作,不斷激發“濱城”創新活力,加快建設科技強區。
市政協委員、濱海新區科技局局長張桂華表示,今年,新區將繼續加強科技頂層設計,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速創新集聚谷建設,提升企業創新能級,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環境,更好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
“加強對有科技含量的制造業的招商,加大生產服務業的招商力度。”今年,張桂華帶來了一份圍繞優化提升招商引資,支撐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提案。她告訴記者:“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引領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這也對招商引資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企業技術更新換代日益加快,只有招來有科技含量的制造業企業,才能提高招引企業的根植性,保障招引落地企業在本地的迭代更新和持續發展。”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