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后的長田溝水庫水清岸綠。新華網耿駿宇攝
新華網重慶12月22日電(陳雨)“沒整治以前,水面上經常有泡沫、塑料袋等各種漂浮物,還有厚厚一層水藻,水看起來也很渾濁。現在好了,庫底的黑泥和垃圾都清理干凈了,還經常有水鳥嬉戲,水清岸綠的長田溝又回來了。”說起長田溝水庫最近的變化,在附近居住近六年的張先生很欣喜。
長田溝水庫位于跳蹬河流域上游,最終流入嘉陵江。六年前,這里的水還很清澈,后來周邊居住人口越來越多,小區生活污水管道破裂、庫內污染消除不徹底等原因,水質逐漸惡化,一度為劣Ⅴ類水質,并呈中度富營養化。
去年,兩江新區將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同流域綜合治理融合,對周邊管網實施截污改造、實施雨水徑流控制、對水庫進行生態修復、岸邊景觀綠化提升,為土堤河岸修筑生態擋墻、實施流域智慧管控……一系列整治措施在這里迅速展開。
經過治理,如今的長田溝水庫蝶變重生。清澈的河水碧波蕩漾,河中水草清晰可見,周邊的居民又開始在岸邊悠閑散步。
長田溝水庫的治理只是重慶市找準痛點,系統實施流域綜合整治工程,高質、高效推進長江入河排污口整治的縮影之一。
入河排污口連著河流和陸地污染源,是污染物進入河流的最后一道“關”。去年2月,生態環境部決定用兩年時間,在長江經濟帶11省市內,以長江干流、主要支流及太湖為重點,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重慶兩江新區和渝北區作為全國首批試點地區,開始率先啟動排查整治。
工作人員正在悅來桐子灣入河排污口進行日常巡查。新華網耿駿宇攝
大數據智能化賦能入河排污口應查盡查
為將入河排污口“查清楚”“數明白”,生態環境部采用了三級排查模式:第一級排查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測,按照“全覆蓋”的要求開展技術排查,分析辨別疑似入河排污口;第二級排查組織人員對發現的疑似排污口進行徒步現場排查,核實確定排污口信息;第三級排查組織業務骨干對疑點難點進行重點攻堅。
在摸排中,重慶試點地區首先將通過向相關部門、鎮街,村社搜集資料,對轄區內水系、市政管網建設、產業分布等進行初步了解,關注重點區域;其次,利用技術手段,如無人機航拍全面排查,覆蓋人力難以到達的區域;接著,將分網格采取“地毯式”排查,以村社為單位,逐個排查區域內所有排污口,同時進行監測、溯源工作。
“在排查和溯源中,‘CCTV閉路電視’、管道潛望鏡(QV)、管道機器人等智能化設備的運用,極大地提高了我們的效率。”兩江新區生態環境分局工作人員孫國俊說,但是,植被過于茂密會掩蓋排污口,或是受地理環境影響,有的排污口在排查過程中很難被發現,這個時候,就要發動基層力量,當地人更了解地形地貌,也更加了解產業分布及居民點情況,便于溯源。
排查過程中,排查人員經常要翻山越嶺。(資料圖)新華網發
散居的居民點是排查的另外一個難點。“居民散居,排水量就會很少。那么水量達不到的話,按照監測規范是很難監測的,但依然不能排除污染。這個時候,就得借助更多的輔助監測儀器。”渝北區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支隊的執法人員杜杰說。
截至去年11月,重慶市全面完成排查、監測、溯源階段工作,核實發現長江入河排污口356個。
為掌握整治情況,工作人員需要不定時對入河排污口進行巡查。新華網耿駿宇攝
對癥下藥入河排污口水質持續變好
發現排污口存在的問題只是第一步,如何進行治理才是重中之重。兩江新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蔡建寧介紹,為提高各環節運作效率,兩江新區堅持科學治污、對癥下藥,在監測、溯源的基礎上,將入河排污口整治與小流域綜合治理緊密銜接,從污水排放控制到管網建設、生態修復、流域治理等全過程統籌考慮,將陸續投入30余億元,系統實施綜合整治。
位于兩江新區悅來桐子灣附近的入河排污口主要服務悅來生態城片區,上游方家坪路、謝家巖路等地的雨水也經此流入嘉陵江。“這片被污染一方面是因為雨天道路污染物混入,另一方面是城市生活陽臺上洗衣機等產生的污水直接進入雨水管道,后一個問題也是以前經常被大家忽略的。”蔡建寧說。
為解決這問題,兩江新區在規劃悅來生態城片區時采用了“海綿城市”理念,落實了嚴格的城市、小區、住戶雨污分流措施,強化雨污管網工程質量,實施道路初期雨水控制。同時,兩江新區生態環境局還對這里加強了日常管理,嚴格整治建筑工地污水亂排現象,定期開展排污口水質監測。如今,這處排污口的水質一直穩定在I-III類水質。
“我們在推進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的同時,還結合全市開展偷排直排亂排等專項行動,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今年共計排查工業企業、在建項目、餐飲單位等點位1023個,發現污水排放問題55個,目前所有問題全部完成整改。”蔡建寧說。
為明確責任主體,方便市民監督,重慶在主要入河排污口設置公示牌。新華網耿駿宇攝
多部門協同共同筑牢水生態環境保護屏障
“任務清、權責明、配合快,多部門通力協作,是我們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的一大法寶。”兩江新區生態環境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排污口不僅由各整治責任單位組織驗收監測,推進達標銷號,還結合巡河制度將排污口納入河長日常巡查監管,并實施長期動態監控預警。
以康美街道麥田壩金海灣公園入江景觀排污口的整治為例,來自上游施工廢水和餐飲游攤廢水,讓這里成為典型的城市雨洪排污口。為解決該排污口在第二級排查時存在的現場快檢,氨氮、總磷指標異常、排污口處殘留有大量餐廚垃圾等問題,兩江新區生態環境局聯合多部門開展了溯源排查,通過督促工地規范施工廢水和營房生活污水的處理和排放、勸離游攤等一系列工作。目前,該排污口已完成整治,并且水質優于地表水Ⅲ類,在嘉陵江畔形成一處景觀和排水功能的雨洪排污口。
截至目前,兩江新區需要整治的56個排污口,已完成整治30個,剩余排污口預計在2022年底完成整治。渝北區需要整治的21個排污口已全部完成整治。
此外,重慶還在沿江23個區縣全面推進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目前,重慶已累計出動人員23萬余人次,排查點位22萬余個,發現問題5625個,完成整改5606個。
“未來,重慶市將繼續堅持水陸統籌,不斷完善體系建設,提升智慧管控手段,高標準高質量高水平做好長江入河排污口試點工作,確保清水入河,為建設成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貢獻生態力量。”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