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日報、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在杭州主辦“提問‘十四五’系列高端智庫沙龍”之五——“科創產業發展與科創大走廊建設”,與會專家就“十四五”期間浙江如何更好發展科創產業,特別是如何建設好城西科創大走廊這個創新策源地進行了探討。
創新引擎
拉長基礎研究短板
從浙江大學玉泉校區一路向西,沿文一西路,途經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西湖大學,一直延伸至浙江農林大學,一路上,串起紫金港科技城、未來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沿線還分布著之江實驗室、良渚實驗室、西湖實驗室和湖畔實驗室……
這,就是城西科創大走廊!從地圖上看,這條大走廊東西向總長33公里。“這是一把激活浙江‘第一動力’的‘創新鑰匙’。”研討沙龍上,杭州市科技局辦公室主任姚壽坤不無興奮地說。
誠然如此。今年3月中旬,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關鍵時期,時任省長袁家軍在調研城西科創大走廊時,對大走廊提出“高起點打造面向世界、引領未來、輻射全省的創新策源地”的新期待。9月17日,省委書記袁家軍調研城西科創大走廊并召開座談會,再次強調了城西科創大走廊的“創新策源地”定位。
“新定位,充分體現了浙江省委、省政府對疫情后全球經濟格局顛覆性變局的長遠認識和深謀遠慮。”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院于新東教授表示,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全球創新鏈、產業鏈、金融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浙江要在新變局中把握主動,關鍵在于立足自主創新。而作為浙江創新實力最為雄厚的載體,城西科創大走廊責無旁貸。
新變局需要新作為。“學習了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我深深覺得科創的春天來了。”在科技一線工作多年的姚壽坤認為,浙江經濟以民營經濟見長,在創新驅動上,一直以來都以見效快的應用研究為主要特點,而現在,需要拉長基礎研究這塊短板了!而這恰恰也是浙江打造創新策源地的非常好的著力點。“科創大走廊的發展,光有五年計劃還不夠,要有更長遠的規劃。”他說。
“從0到1”,這是基礎研究的主要特點,也是最大難點,突破之路殊為不易。但對浙江而言,要實現這一突破,也面臨著新的機遇。省發展規劃研究院浙江區域高質量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朱李鳴一直關注著城西科創大走廊的一舉一動。他表示,與成立之初相比,長三角一體化給城西科創大走廊帶來了新機遇。如果說一體化就是長三角地區擰成一個拳頭參與國際競爭,高質量就是這個“拳頭”,要合力突破卡脖子技術。朱李鳴認為,在科技創新上,浙江可以向上海、南京、合肥借力,更可以雙向賦能。
“從練好內功的角度來說,浙江要進一步加大科技體制機制創新,發揮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作用,開展先行先試,探索人才、科研項目等各種新機制。”姚壽坤表示。
對標硅谷 首要打造創新生態
“馬斯克發現,硅谷就是他一直在尋找的樂土,這里遍地都是機會,能夠實現他的野心。”在阿什利·萬斯所著的《硅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的冒險人生》里,關于硅谷,有這樣一段話令人印象深刻。
樂土、機會、野心,正是這幾個要素,讓硅谷成為一代又一代科技創新者創業創新的“圣地”,也成就了硅谷作為全球創新策源地的地位。
城西科創大走廊距離硅谷有多遠?回答這個問題,浙江完全可以多一些自信。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就曾表示:“杭州是中國最有可能成為硅谷的城市”。
那么,對標世界級的硅谷,起步中的城西科創大走廊可以學到些什么呢?
浙江創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旭光,曾在硅谷工作多年,回國后一直在城西科創大走廊創業。最近,他正在做一件事:幫助地處大走廊核心區域的五常街道規劃建設一座智慧園區。“在思考規劃的過程中,我常常想到一句話,‘一家5個人的公司入園后,如何才能夠干50個人的活’。”張旭光告訴記者,這就需要打造創新生態。在硅谷,一個人憑著一個創新理念就能實現創業夢想,背后正是成熟完善的創新生態。“城西科創大走廊要躋身世界級,也是這個道理。”他說。
生態究竟有多重要?張旭光還舉了一個例子,前段時間,他的一個海歸朋友一直糾結去深圳還是杭州創業。“我就邀請他再來杭州一次,然后帶他看了幾家企業。看完后,他發現,這幾家企業可以與他的創業項目形成生態互補,最終選擇了杭州。所以,對創業者來說,產業生態很重要。”張旭光說。
城西科創大走廊如何對標世界級創新中心?對此,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新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明文彪心得頗多。近期,他剛剛做完一個研究課題:《杭州與波士頓創新能力比較研究》。波士頓的128公路,因集聚了數以千計的研究機構和高科技企業,成為僅次于硅谷的世界第二大微電子中心, 被稱為“美國的技術公路”。在對比研究中,明文彪發現,“成熟的科創大走廊少不了5項要素:世界級大學和科研院所作為支撐、包容的創業文化、活躍的風險投資和早期的資金扶持、發達的中介服務和孵化體系和政府資金強有力的投入特別是基礎研究投入。”
讓明文彪感到興奮的是,無論是對標硅谷還是波士頓128公路,城西科創大走廊均已初步具備“形似”之條件,比如,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機構、集聚的創新人才、全球性的領軍企業等。但是,如何才能讓這些創新的必要要素充分反應進而產生裂變效應呢?
“核心是圍繞人才要素激發創新活力,突破口是改革。”明文彪說。比如,改革目前預算制的科研經費使用方式;放松科研機構行政約束,以超常規舉措招攬頂尖創新人才,包括對個人所得稅實際稅負超過15%的部分給予補貼等。
為什么全世界的創新人才都愛往硅谷跑?研討中,這個問題引發與會專家們的熱烈討論。
曾在硅谷深度學習考察過一年的陳斌對此感受格外深刻。現任浙江賽伯樂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的他告訴記者,截至目前,賽伯樂在硅谷已投資了50多家科創企業。在他看來,硅谷成功最核心要素就是活躍的風險投資和早期扶持資金,“全美70%以上風投公司都在硅谷設立了辦事處。新成立的科創企業,即使沒有可靠的擔保,也比較容易找到風險投資。”他表示,“解決了錢的事,好的人才、好的項目、創新成果,自然會水到渠成。浙江有著充裕的民間資本,要讓資本成為推動科技創新的潤滑油,浙江在發展利用風險投資的力度上還應該再大膽一些。”
一個優質的創新生態,同樣離不開行政、社會、文化等的良好支撐。原浙江省社科聯副主席藍蔚青認為,大走廊的軟環境同樣值得重視。他建議,在整個大走廊中推廣未來社區建設,保障環境宜居、服務優質、生活便利;同時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搭建多樣化的交流合作平臺,實現中小型、專業性和跨行業交流活動常態化;為常住人口提供均等化的基礎教育、醫療衛生服務,促進社會共同體建設特別是外來建設者的社會融入,增強全體居民的社會歸屬感。
放大效應
集聚更多研發力量
“之江天樞人工智能開源平臺”已面向學術界、產業界全面開源;自研的智能駕駛仿真測試平臺,運用了數字孿生與泛化衍生技術,正與產業界開展深度合作……就在最近,成立3年的之江實驗室,對外發布了一批令人振奮的科創成果。
之江實驗室的“早期收獲”,是城西科創大走廊更好發揮浙江創新引擎價值的一個縮影。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金雪軍在研討中表示,城西科創大走廊既要立足浙江,更要能輻射浙江。從草根經濟、民營經濟起步的浙江經濟,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通過科技創新來實現高質量發展。
那么,如何讓城西科創大走廊與浙江全省發展建立更有效的鏈接呢?
“衢州的探索實踐值得借鑒學習。”浙江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徐劍鋒認為,通過在杭州未來科技城和上海張江科技城設立科創飛地,衢州的生物醫藥產業有了質的提升。“城西科創大走廊應該定位為全省創新總部,吸收全省與長三角創新要素與主體,同時在全省多地配置若干個創新項目生產基地,形成全省范圍內的分工合作。”他建議說。
這一觀點引起浙江工商大學教授李靖華的強烈共鳴。他提出,“有沒有可能吸納全省領軍企業將研發中心落戶在大走廊,吸納高端研發人才加盟,承接大走廊科技創新成果,提升其發展源動力呢?”在他看來,作為全省科技創新的策源地和研發中心聚集區,城西科創大走廊的科技型企業孵化到一定階段后,可以落戶到全省地市繼續發展壯大,但研發中心就留在走廊。一“進”一“出”相結合,暢通創新鏈與產業鏈的連接,進而提升大走廊對全浙江的輻射力。
但是,李靖華也指出,“有一點需要注意,借鑒世界成功的科技走廊的發展經驗,走廊的土地資源和容納空間有限,不宜無限制擴張,理想的狀態是聚焦于科技創新的前端,做科技創新的策源地。”
城西科創大走廊橫跨西湖、余杭、臨安等多個行政區域,如何更好發揮合力從而更有效輻射全省呢?明文彪建議首先要在大走廊范圍內能實現“一廊一待遇”,鼓勵大走廊范圍內合理的異地搬遷,而不是阻礙。只有解決了走廊范圍內“同廊異遇”的問題,才有可能更好發揮對全省的輻射作用。
實現跨行政區劃資源、政策的一體化,同樣是藍蔚青的關注焦點。他認為,打破行政區劃的各自為政,加強跨園區跨行政區的聯系協調,在科研、設計、制造、商貿、服務、金融等環節相互支撐、聯動合作,是當下大走廊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為創新發展提供全方位支持,進而放大創新的輻射效應。(來源: 浙江日報記者 夏丹)
創新引擎
拉長基礎研究短板
從浙江大學玉泉校區一路向西,沿文一西路,途經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西湖大學,一直延伸至浙江農林大學,一路上,串起紫金港科技城、未來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沿線還分布著之江實驗室、良渚實驗室、西湖實驗室和湖畔實驗室……
這,就是城西科創大走廊!從地圖上看,這條大走廊東西向總長33公里。“這是一把激活浙江‘第一動力’的‘創新鑰匙’。”研討沙龍上,杭州市科技局辦公室主任姚壽坤不無興奮地說。
誠然如此。今年3月中旬,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關鍵時期,時任省長袁家軍在調研城西科創大走廊時,對大走廊提出“高起點打造面向世界、引領未來、輻射全省的創新策源地”的新期待。9月17日,省委書記袁家軍調研城西科創大走廊并召開座談會,再次強調了城西科創大走廊的“創新策源地”定位。
“新定位,充分體現了浙江省委、省政府對疫情后全球經濟格局顛覆性變局的長遠認識和深謀遠慮。”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院于新東教授表示,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全球創新鏈、產業鏈、金融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浙江要在新變局中把握主動,關鍵在于立足自主創新。而作為浙江創新實力最為雄厚的載體,城西科創大走廊責無旁貸。
新變局需要新作為。“學習了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我深深覺得科創的春天來了。”在科技一線工作多年的姚壽坤認為,浙江經濟以民營經濟見長,在創新驅動上,一直以來都以見效快的應用研究為主要特點,而現在,需要拉長基礎研究這塊短板了!而這恰恰也是浙江打造創新策源地的非常好的著力點。“科創大走廊的發展,光有五年計劃還不夠,要有更長遠的規劃。”他說。
“從0到1”,這是基礎研究的主要特點,也是最大難點,突破之路殊為不易。但對浙江而言,要實現這一突破,也面臨著新的機遇。省發展規劃研究院浙江區域高質量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朱李鳴一直關注著城西科創大走廊的一舉一動。他表示,與成立之初相比,長三角一體化給城西科創大走廊帶來了新機遇。如果說一體化就是長三角地區擰成一個拳頭參與國際競爭,高質量就是這個“拳頭”,要合力突破卡脖子技術。朱李鳴認為,在科技創新上,浙江可以向上海、南京、合肥借力,更可以雙向賦能。
“從練好內功的角度來說,浙江要進一步加大科技體制機制創新,發揮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作用,開展先行先試,探索人才、科研項目等各種新機制。”姚壽坤表示。
對標硅谷 首要打造創新生態
“馬斯克發現,硅谷就是他一直在尋找的樂土,這里遍地都是機會,能夠實現他的野心。”在阿什利·萬斯所著的《硅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的冒險人生》里,關于硅谷,有這樣一段話令人印象深刻。
樂土、機會、野心,正是這幾個要素,讓硅谷成為一代又一代科技創新者創業創新的“圣地”,也成就了硅谷作為全球創新策源地的地位。
城西科創大走廊距離硅谷有多遠?回答這個問題,浙江完全可以多一些自信。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就曾表示:“杭州是中國最有可能成為硅谷的城市”。
那么,對標世界級的硅谷,起步中的城西科創大走廊可以學到些什么呢?
浙江創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旭光,曾在硅谷工作多年,回國后一直在城西科創大走廊創業。最近,他正在做一件事:幫助地處大走廊核心區域的五常街道規劃建設一座智慧園區。“在思考規劃的過程中,我常常想到一句話,‘一家5個人的公司入園后,如何才能夠干50個人的活’。”張旭光告訴記者,這就需要打造創新生態。在硅谷,一個人憑著一個創新理念就能實現創業夢想,背后正是成熟完善的創新生態。“城西科創大走廊要躋身世界級,也是這個道理。”他說。
生態究竟有多重要?張旭光還舉了一個例子,前段時間,他的一個海歸朋友一直糾結去深圳還是杭州創業。“我就邀請他再來杭州一次,然后帶他看了幾家企業。看完后,他發現,這幾家企業可以與他的創業項目形成生態互補,最終選擇了杭州。所以,對創業者來說,產業生態很重要。”張旭光說。
城西科創大走廊如何對標世界級創新中心?對此,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新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明文彪心得頗多。近期,他剛剛做完一個研究課題:《杭州與波士頓創新能力比較研究》。波士頓的128公路,因集聚了數以千計的研究機構和高科技企業,成為僅次于硅谷的世界第二大微電子中心, 被稱為“美國的技術公路”。在對比研究中,明文彪發現,“成熟的科創大走廊少不了5項要素:世界級大學和科研院所作為支撐、包容的創業文化、活躍的風險投資和早期的資金扶持、發達的中介服務和孵化體系和政府資金強有力的投入特別是基礎研究投入。”
讓明文彪感到興奮的是,無論是對標硅谷還是波士頓128公路,城西科創大走廊均已初步具備“形似”之條件,比如,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機構、集聚的創新人才、全球性的領軍企業等。但是,如何才能讓這些創新的必要要素充分反應進而產生裂變效應呢?
“核心是圍繞人才要素激發創新活力,突破口是改革。”明文彪說。比如,改革目前預算制的科研經費使用方式;放松科研機構行政約束,以超常規舉措招攬頂尖創新人才,包括對個人所得稅實際稅負超過15%的部分給予補貼等。
為什么全世界的創新人才都愛往硅谷跑?研討中,這個問題引發與會專家們的熱烈討論。
曾在硅谷深度學習考察過一年的陳斌對此感受格外深刻。現任浙江賽伯樂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的他告訴記者,截至目前,賽伯樂在硅谷已投資了50多家科創企業。在他看來,硅谷成功最核心要素就是活躍的風險投資和早期扶持資金,“全美70%以上風投公司都在硅谷設立了辦事處。新成立的科創企業,即使沒有可靠的擔保,也比較容易找到風險投資。”他表示,“解決了錢的事,好的人才、好的項目、創新成果,自然會水到渠成。浙江有著充裕的民間資本,要讓資本成為推動科技創新的潤滑油,浙江在發展利用風險投資的力度上還應該再大膽一些。”
一個優質的創新生態,同樣離不開行政、社會、文化等的良好支撐。原浙江省社科聯副主席藍蔚青認為,大走廊的軟環境同樣值得重視。他建議,在整個大走廊中推廣未來社區建設,保障環境宜居、服務優質、生活便利;同時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搭建多樣化的交流合作平臺,實現中小型、專業性和跨行業交流活動常態化;為常住人口提供均等化的基礎教育、醫療衛生服務,促進社會共同體建設特別是外來建設者的社會融入,增強全體居民的社會歸屬感。
放大效應
集聚更多研發力量
“之江天樞人工智能開源平臺”已面向學術界、產業界全面開源;自研的智能駕駛仿真測試平臺,運用了數字孿生與泛化衍生技術,正與產業界開展深度合作……就在最近,成立3年的之江實驗室,對外發布了一批令人振奮的科創成果。
之江實驗室的“早期收獲”,是城西科創大走廊更好發揮浙江創新引擎價值的一個縮影。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金雪軍在研討中表示,城西科創大走廊既要立足浙江,更要能輻射浙江。從草根經濟、民營經濟起步的浙江經濟,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通過科技創新來實現高質量發展。
那么,如何讓城西科創大走廊與浙江全省發展建立更有效的鏈接呢?
“衢州的探索實踐值得借鑒學習。”浙江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徐劍鋒認為,通過在杭州未來科技城和上海張江科技城設立科創飛地,衢州的生物醫藥產業有了質的提升。“城西科創大走廊應該定位為全省創新總部,吸收全省與長三角創新要素與主體,同時在全省多地配置若干個創新項目生產基地,形成全省范圍內的分工合作。”他建議說。
這一觀點引起浙江工商大學教授李靖華的強烈共鳴。他提出,“有沒有可能吸納全省領軍企業將研發中心落戶在大走廊,吸納高端研發人才加盟,承接大走廊科技創新成果,提升其發展源動力呢?”在他看來,作為全省科技創新的策源地和研發中心聚集區,城西科創大走廊的科技型企業孵化到一定階段后,可以落戶到全省地市繼續發展壯大,但研發中心就留在走廊。一“進”一“出”相結合,暢通創新鏈與產業鏈的連接,進而提升大走廊對全浙江的輻射力。
但是,李靖華也指出,“有一點需要注意,借鑒世界成功的科技走廊的發展經驗,走廊的土地資源和容納空間有限,不宜無限制擴張,理想的狀態是聚焦于科技創新的前端,做科技創新的策源地。”
城西科創大走廊橫跨西湖、余杭、臨安等多個行政區域,如何更好發揮合力從而更有效輻射全省呢?明文彪建議首先要在大走廊范圍內能實現“一廊一待遇”,鼓勵大走廊范圍內合理的異地搬遷,而不是阻礙。只有解決了走廊范圍內“同廊異遇”的問題,才有可能更好發揮對全省的輻射作用。
實現跨行政區劃資源、政策的一體化,同樣是藍蔚青的關注焦點。他認為,打破行政區劃的各自為政,加強跨園區跨行政區的聯系協調,在科研、設計、制造、商貿、服務、金融等環節相互支撐、聯動合作,是當下大走廊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為創新發展提供全方位支持,進而放大創新的輻射效應。(來源: 浙江日報記者 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