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時光留不住,了然無蹤跡。盡管今年疫情突來,席卷全球,但是,時間長河依然靜流向前,一去不返,轉眼間,我們就踏上了下半年征程。回望來路,感慨萬千;展望前途,信心滿懷。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面臨著空前嚴峻的發展形勢,任何產業都無法獨善其身。對于年度增速持續回落的國內農機行業而言,緩速運行已成為了發展常態。上半年,雖然從行業統計數據上看,市場銷量同比有所回升,但是,業內所有人的實際感受卻依然是差強人意,與前些年有著天壤之別。

如今,下半年已來,面對太多不可預料的未知因素,我們依然會重復同樣問題,農機市場究竟會如何發展?
一、后疫情時代,趨緩仍是大勢,市場大爆發的可能性不大。

2004年以來國內農機工業收入年度變化圖
受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今年第一季度,農機市場基本處于停滯狀態,直到“春耕”開始之前,市場才有所啟動。上半年,呈現出“先抑后揚”的運行態勢。整體看來,不管是大中拖、輪式小麥機、插秧機還是深松機、精量播種機等系列機具,都在去年運行低谷的基礎上有所增長,甚至有部分區域的個別產品,出乎意料地出現了短期供不應求的狀態,除了疫情期間國家支持政策密集出臺因素之外,外出務工人員出行受限、部分工程停工、企業關門等因素疊加,不少農村人員又重新撿起了多年不再從事的農業耕作,成為有效拉動農機行業市場回暖的需求基礎因素之一。
我們不妨回頭看一下近兩年農機市場運行態勢,據統計,2018年是近20年來國內農機市場最為艱難的一年,不僅銷售規模增速大幅放緩,而且利潤大幅度緩坡,甚至出現負增長,2019年整體市場依然低迷,與2018年幾乎持平,連續幾年,農機產業整體利潤水平幾乎處于14個機械工業子行業的墊底位置。再往前看,自2004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以來,國內農機產業實現了令全球矚目的快速發展,單就規模而言,2012年國內農機產業就處于全球第一的位置,雖然自2015年以后的幾年里,行業發展增速全面放緩,但是規模體量在全球仍然首屈一指,這種規模體量不僅來源于地域遼闊的傳統農業機械化作業需求,而且伴隨著農業結構調整不斷催生出新的農機產業需求空間,新舊交替是農機種類、構成與體量之間的轉移重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產業調整。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種產業調整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一定時間的階段性過程,抑或需要5-10年甚至更長時間,我們必須做好充足的準備。

下半年乃至未來幾年,農機行業仍處于調整發展期,趨緩運行仍是市場發展主調
下半年,國內進入疫情“后時代”,面對經濟環境趨緊、經營速率下降、人們消費觀念改變、大部商業活動延遲或銳減等現狀,結合近年來農機市場的整體運行態勢,可以判定,下半年乃至未來幾年,農機行業仍處于調整發展期,趨緩運行仍是市場發展主調,出現爆發式增長的幾率不大。農機企業必須理性對待階段性市場起伏,做好打攻堅戰的準備,以產品和技術升級為根本抓手,滿足用戶需求,搶占市場份額,穩中求進,實現長足發展。
二、政策引導,產業結構轉移繼續,技術突破加速勢在必行。
今年以來,應對疫情影響,國家惠農政策密集出臺,加大對農業和農機化的政策支持——發布了“中央一號文件”、報廢更新補貼實施意見、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計劃、2020年農業生產發展項目等一系列惠農政策和舉措,同時,國家公布今年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穩定,繼續拉動需求,提振農機化發展信心,有力地支撐了農機市場的發展。農機企業也應時而動,迅速啟動網上營銷、產品優化升級、差異化用戶需求滿足等策略,助力廣大農民圓滿完成了“春耕”“春播”“夏收”“夏種”等集中農業活動,以及日常的農業田間機械化管理、貯存、加工、運輸等一系列活動,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機械化保障。
目前,國內農機產業正呈現出新的發展特點,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一是,伴隨著大農業范疇現代化程度提升,農機行業發展涵蓋面及側重點發生快速轉移。近兩三年來,“農作物是糧食”的傳統認知不斷發生顛覆性改變,肉、禽、蛋、奶等產品日益豐富人們的餐桌,“大農業、大農機”成為嶄新形勢下的新概念,農機行業里傳統糧食作物農機產品市場份額出現大幅轉移,畜牧機械、經濟作物機械、蔬菜機械、園林機械等小眾品類為代表的新興品類,正在實現著躍進式發展,農機產業正在呈現出新的業態特征。
二是,從產業成熟維度分析,國內農機產業已經進入“后工業時期”,市場產品普遍過剩和行業發展降速已經成為常態化。在接下來的產業發展階段里,高質量發展將成為國內農機產業的發展特點,市場和用戶剛性需求將成為決定市場運行方向的關鍵因素,產品創新和產品升級成為了贏得競爭的最有力武器。
按照經濟學者張維迎的說法,市場是通過兩個渠道來推動經濟增長,一個是技術進步;一個是配置效率,第一位的是技術進步,第二位的才是配置資源。人類持續而顯著的經濟增長只是過去200多年的事情,這期間我們的所有進步主要不是來自有資源配置效率的改進,而是來自不斷創造的新技術、新產品、新資源。
應對下半年的市場競爭,所有農機企業必須把經營關鍵策略放在技術創新、產品升級和用戶需求滿足上,重點在兩個環節上發力:

應注重技術創新、產品升級和用戶需求滿足
一是大眾傳統農機產品可靠性升級及高端產品國外壟斷打破,要切切實實地把農機裝備產業作為高端制造產業來對待,要在作業可靠性、耐用性、適應性等環節上下大力氣,要聚焦核心技術突破,尤其是針對國外壟斷產品,要千方百計進行創新和技術突破,徹底改變跟在別人屁股后面“跟跑”的尷尬局面;
二是小眾新興農機產品的原創、升級與空白需求滿足,要找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機械化短板甚至空白領域,深度挖掘針對性產品,促進全面機械化水平提升,比如花生機械化、大蔥機械化、板栗收獲機械化、辣椒除柄加工機械化、畜牧養殖機械化等等,值得每個農機企業經營者思考和探究。
三、冷熱不均,傳統運行規律或打破,將呈現出更大多變性。
與農時作業活動相匹配,農機市場形成了獨具產品特色的運行規律,尤其是大眾傳統市場,上半年,“春耕”“夏收”是農機市場旺季,下半年,“三秋”時節素有“金九銀十”的說法,這種運行規律持續了多年。然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自2015年農機行業進入調整發展期以來,固有的傳統市場規律被逐步打破,“旺季不旺、淡季更淡”的現象屢見不鮮,尤其是伴隨著傳統農機品類和新興農機品類的份額轉移和交替發展,市場領域愈加細分,傳統市場規律正在被賦予嶄新的特征,呈現出更大的多變性。
我們在總結過往經驗基礎上,必須用辯證的眼光看待農機市場變化,要采取更加細分、更加深入和更加聚焦的策略去評估市場和用戶更迭,其實歸根結底,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用戶的需求在哪兒,我們的市場就聚焦在哪兒”,按照這條主線,我們要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選擇好發展路徑,要堅守和持續放大核心競爭優勢,做專屬競爭區域“數一數二”的佼佼者,并持續創新,不斷進步和成長。應對下半年的市場競爭,我們必須提前進行經營策劃,無論是市場評估、產品儲備、渠道管理還是服務策劃等全要素,都要進行統籌布局與科學安排,做好充足準備,尤其是針對“三秋”集中銷售季節,要重點進行專項策略方案規劃。我們都清楚,之所以有“金九銀十”的說法,也就是說9、10月份是農機市場一年中銷售最火爆的兩個月,不管是拖拉機、玉米收獲機、水稻收獲機還是打捆機、玉米脫粒機、耕整地農機具等產品都會進入集中銷售期,“三秋”時節,既是農民喜迎豐收、繁忙耕種的黃金時期,也是農機人的業務沖刺階段,這個時節具有特殊意義。
不管下半年市場成色如何,農機企業必須主動適應新形勢下新變化,采取靈活合理的針對性策略,既不能夠墨守成規,也不能夠盲目激進,要抓住核心產品、核心市場、核心用戶、核心渠道,關注現金流、關注風險管控、關注服務質量,形成新時期新發展階段農機經營模式,為產業持續振興與發展貢獻智慧。
四、增速趨緩,行業洗牌繼續,企業品牌逃離或消亡幾率增大

一直以來,國家都把糧食安全作為國家戰略的重中之重,對農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在持續強化,新農村建設、精準扶貧、全面小康等工作成效卓越,具體看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進的腳步也一直向前,這個過程中,農機裝備產業助力更是必不可少。不可否認,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變革尚未全面完成,也正處于攻堅階段,多重因素疊加,與之相關產業皆在變革中前進。
近年來,農機行業的年度規模增速呈直線下滑態勢,特別是利潤水平出現嚴重回落,2018年更是出現整體行業利潤負增長,加之去年全行業低迷狀態不改,今年一開年就遭遇了疫情影響,農機產業面臨考驗的嚴峻程度空前。農機產業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孤立進行的,我們必須把眼光放得更寬廣、更長遠,在評估農機行業自身發展規律的同時,要關注農業、農村、農民、土地以及農作物種植結構、畜牧等產業的發展動態。從利空和利好兩個維度來分析,農機行業面臨的利空因素可謂不少,諸如,受多方因素制約,連續幾年全國范圍內農業企業和農戶整體盈利水平不理想;糧食價格偏弱而種植成本居高不下導致用戶收益不足,購買力下降;土地流轉進入攻堅階段,進展速度遠未達到預期,多數地區農業規模化作業程度仍然嚴重不足;傳統農機市場飽和程度增加,新興市場短期難以填補和支撐傳統市場下降出現的“真空”;全國范圍內農機經營收益出現下降,用戶投資積極性銳減;市場進入深度轉型階段,農機企業對新形勢的適應度以及經營理念調整存在滯后和誤區;市場拉升動力和資源支撐不夠,國內農機產品出口受疫情及整體國際環境等因素制約明顯……從利好因素角度來看,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和購置補貼資金強度未減;城鎮化加速勞動力減少,決定農業機械化需求上升;國內農機產業短板不少,仍需快速補齊;新興農業產業機械化需求巨大;傳統產品大型化、智能化、高端化的升級和進口產品替代空間不小;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程度提升大有文章可做……整體看來,利空多于利好,行業發展緩速進行是大概率的事情。
需求下降,結構調整,產業增速回落,利潤水平縮水,農機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形勢更加殘酷,以目前國內的農機產業形態來看,基本層面的體量“大盤”已定,任何一家農機企業要生存,就得想盡千方百計爭搶屬于自己的那塊“蛋糕”,一旦落敗,就面臨著消亡、被吞食或逃離的結局,連續3年,農機行業規模企業數量呈現出減少態勢,產業“洗牌”加速,不管你是規模企業還是小微企業,同樣都面臨著生存與消亡的命運大考,在接下來的市場進程里,這種現象會更加明顯。
結語:江湖多風雨,勝者真英雄。不管如何變化,農機江湖總會英雄輩出。作為千萬農機人的一員,直面下半年以及未來日子里無數未知的市場競爭,一句話送給大家,“奔涌吧,我們,勝利屬于堅守者和創新者!”
(來源于農機360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