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隨著最后一段瀝青上層面鋪設完成,塞罕壩山門至棋盤山段復線工程全線貫通。至此,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實現了進出雙通道,將進一步促進當地旅游發展。
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作為塞罕壩精神發源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旅游旺季時,日均往來車輛3萬余臺次,游客10余萬人次,游客又經常停車觀賞美景,加之沿線群眾日常出行,交通壓力巨大。
而與景區熱度不匹配的是,原來只有塞長線旅游公路(棋塞線)一條線路進出塞罕壩,而且沿途沒有觀景平臺、停車場、休息區等輔助設施,造成交通擁堵嚴重。
“塞罕壩山門至棋盤山段復線工程建設意義重大,緩解了塞長線旅游公路的交通壓力,新線路設計之初就優先考慮了旅游需求,增設了服務區、觀景平臺、停車站臺等。”
圍場交通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塞罕壩山門至棋盤山段復線工程起點位于塞罕壩山門處,途經哈里哈、棋盤山兩鄉鎮,終點止于棋盤山鎮南側與國道G233克黃線平交,路線全長33.291公里。
該項目2019年6月15日正式開工,今年面對疫情壓力,在做好防控措施下,于3月15日正式復工。工程總投資4.47億元,全線采用二級公路標準建設,設計速度60公里/小時,路基寬8.5米,路面寬8米。工程地跨兩個鄉鎮,輻射群眾23.4萬人,與圍場縣縣城主要干線通道和塞罕壩林區道路相連,沿線同步建設有1條自行車慢行系統、2個林蔭停車場、2個游客服務中心、4個觀景平臺、5條連接線,全線景區控制范圍約100余平方公里。實現了圍場縣城經濟圈與塞罕壩生態旅游經濟圈兩個核心區的高效互聯和壩上旅游觀光功能和壩下旅游接待功能優勢互補,形成了全季節、全天候的旅游產業供給。
沿線規劃有生態觀光帶、文化體驗帶、運動休閑帶、康養度假帶、農業特色帶、民宿聚集帶、交通慢行帶、致富產業帶,可有效帶動壩下旅游,尤其是住宿、餐飲、購物產業發展,減輕壩上區域過度消費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形成了新的塞罕壩周邊通道經濟帶,增加旅游消費衍生的各類行業就業機會,幫助群眾增加收入,穩定脫貧,形成了圍場縣域旅游產業“壩上生態觀光、壩下休閑度假”的全域旅游產業發展新格局。(來源: 燕趙晚報記者 劉彥奎 通訊員 霍文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