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記者關桂峰任超)大件垃圾快速拆解、廚余垃圾“變身”香皂……正在試運行的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城市生態島,是怎么讓垃圾“變廢為寶”的?記者前去一探究竟。
走進城市生態島大件廢棄物處理區,幾名工作人員正在拆解回收來的家具。不一會兒,一個舊沙發被拆解成布料、木塊等。
隨后,拆解后的木塊等被運送進大件廢棄物破碎機傳送帶。破碎后產生的木屑被自動投放進運輸車上,磁選機分離出的金屬類材料被投入指定的回收箱,整個破碎過程快速平穩。
記者注意到,生產線安裝了隔音降噪、脈沖除塵系統,可以去除破碎大件廢棄物的過程中產生的粉塵顆粒,減少污染。
大件廢棄物包括沙發、舊床墊等。“小區里不少都是出租戶,只要一換租戶,就要產生大件廢棄物。東直門街道年均產生廢棄家具等大件廢棄物約4500立方米。”東城區城市管理委員會固廢管理科科長孫治中說。
“我時常在小區垃圾桶旁看到被居民丟棄的大件廢棄物。”家住東城區東直門街道工體社區的衛先生說,有人裝修后換了新的家具,扔掉破舊的沙發床墊等大件物品,收廢品的也不要。
孫治中說,以前大件廢棄物主要依靠傳統人工拆解,清理運輸成本非常高,一輛大卡車只能運輸40張床墊到郊區的處理站。現在經過拆解、破碎,一輛車能運輸200張床墊。大件廢棄物處理區的建成,可以減少居民小區的環境污染,杜絕人工分拆過程產生的二次污染。
據了解,城市生態島6月7日開始試運行,現已處理大件廢棄物約90立方米。
“動物型”香皂、方便攜帶的洗手液……讓人意想不到,這些都是由廚余垃圾生物降解處理而來。城市生態島運營負責人楊寧說,在廚余垃圾生物降解區,居民家中產生的廚余垃圾在這里先經過壓縮處理,把油脂“擠壓”出去,再擠壓水分,剩余的部分可以做有機肥。一天可處理約1噸廚余垃圾。
“沒想到家里產生的剩飯剩菜、瓜果皮核可以一步步變成香皂、有機肥料等實用的物品。”家住東直門街道工體社區的趙女士說,垃圾分類不是一個桶變成四個桶這么簡單,還能實現資源再利用。
觀看生動的垃圾分類知識視頻;體驗垃圾分類VR互動游戲;參與制作廢料手工藝品……在城市生態島垃圾分類科普微展廳,市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體驗垃圾分類帶來的好處。
“很多居民參觀完都很感慨,這里刷新了他們對垃圾分類的認識,要帶動全家做好垃圾分類,為我們的子孫后代創造美好的環境。”楊寧說。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說,城市生態島既實現了大件垃圾、廚余垃圾的有效回收、處理、利用,也提升了基層城市管理的精細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