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多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內,看不見工作人員的身影,一排排運轉中的機器,僅由控制室內的兩三名工作人員進行操作……在常州高新區,這樣的數字化管理手段已經成為很多工廠的新常態。
近日,記者在位于常州市高新區的宏發縱橫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車間看到,以智能制造為重點,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智能因子,催生出的以智能制造等為代表的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正在助力常州高新區企業穩步提速增效。
云計算“搭臺”大數據,構建企業新常態
在常州高新區,具有鮮明特色的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創新平臺已初具雛形,以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為特色的國家級產業高地正在變成江蘇的國際名片。
在宏發縱橫的生產車間內,由玻璃、碳纖維等原材料制成的一根根絲線經過機器的巧妙編織,廣泛應用于風力發電、軌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車工業等領域。“像這樣的碳纖維復合材料,我們每天可以生產600噸。”公司信息管理部部長范哲江說。
“我們通過信息系統跟上、下游互聯之后,可以及時調整發貨計劃。通過把計算‘服務化’,提高我們研發設計的速度。”范哲江介紹,在云計算系統的幫助下,企業不僅可以合理安排生產,產品研發,也更加快速高效。
境外疫情擴散蔓延,國際經貿活動受到嚴重影響。但作為一家主要客戶來自歐洲,產品遍布全球40多個國家,為軌道交通設備、風力發電設備等高端裝備制造業提供精密機械零部件整體解決方案的企業,常州優谷新能源科技公司卻安穩地迎來了成立以來最忙碌的階段。
得益于全自動焊接機器人的幫忙,復工以來,優谷科技迅速恢復了產能,目前在手訂單額達到7000萬元。“我們3月份發電機焊接機殼的產量達到了422臺,創下公司成立4年以來的產量之最。”該公司運營總監顧祝其說。
優谷科技“突圍”的秘訣,在于擁有獨門秘技——企業自主研發的“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焊接機殼智能化制造”項目,它使得生產效率提升25%,焊接效率提高6倍,確保產品合格率可達100%。
高研發投入“碰上”數字化,造就產業新生態
常州天山重工機械有限公司是國內從事高精密工業齒輪制造的高新技術企業,大型精密齒圈制造能力國際領先,自主研發的離合器產品、航天纏繞機高精度齒輪箱等特種齒輪傳統部件在市場上廣受好評。3月起,天山重工的復工復產率已達100%。
但如何減輕工人們的勞動強度,提高管理團隊、研發團隊的效率水平,提升產品質量的管控,這些問題,讓天山重工走向信息化建設的道路。
“兩年內,天山重工將從設計、運營、產線到決策和服務,每個環節都數字化、精準化、智能化。”天山重工機械有限公司綜合管理部部長霍葉青說。
為天山重工提供數字化轉型服務的,是落戶于常州高新區的華為云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
2019年,常州高新區與華為公司合作共建這一創新中心,在服務企業信息化提升、打造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兩個方面展開深度合作,未來3年,中心目標是幫助超過1000家企業上云,并打造超過50家工業互聯網標桿企業。
在常州高新區,已有10家龍頭骨干企業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共建聯合創新中心,其中之一的宏發縱橫,每年3000萬元以上的研發資金投入,在整個常州高新區并沒有觸及天花板。
“天合光能的研發投入每年超過8億元。”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高紀凡說,創新驅動一直是天合光能企業發展的核心戰略。
近日,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600兆瓦P型、N型高效光伏組件,成功應用到青海至河南正負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上,從而成為天合在全球市場中簽訂的裝機量最大的光伏項目。至此,天合也成為全球首批特高壓光伏項目的解決方案供應商。
“仗劍”技術創新,天合光能不僅抓住了特高壓的新基建機遇,同時還借助工業互聯網,建成了家用光伏電站系統的智能云中心,加速推進新能源物聯網平臺的發展。(來源:科技日報余磊謝佳妮本報記者過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