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據克拉克森截至7月6日的統計數據,今年1月至6月全球新接訂單3509萬DWT(載重噸),同比增長17%。造船業復蘇勢頭總體得到延續。有業內人士認為,對造船業復蘇應持謹慎樂觀態度,有回暖征兆,但也不可希望太高。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中國新接訂單占比提升到52%,截至7月6日,今年中國的新接訂單、手持訂單和完工量均高于日韓兩國,居世界第一。
廣州兩大船廠訂單入全球前十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之中,今年6月中國新接訂單占比提升到52%,截至7月6日,中國的新接訂單、手持訂單和完工量均高于日韓兩國,居世界第一。
記者注意到,2017年,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占全球總量的41.9%、45.5%和44.6%,造船三大指標國際市場份額均位居世界第一。如今,一些指標又有了新的突破,6月中國在全球訂單中的占比繼續上升。不過,今年上半年韓國造船業勢頭也不錯,因此中國造船業的老大地位,并非絕對牢靠。
上月,來自廣州的黃埔文沖獲得嘉吉公司中船租賃4+2艘120000載重噸迷你好望角型散貨船訂單,將在2020年交付,有消息人士表示總價超過2.1億美元。最新消息還顯示,黃埔文沖日前成功中標廣東海事局萬噸級海事巡邏船,中標價為6.76億元人民幣。
根據6月底最新船廠訂單量排名,同屬于中船集團的黃埔文沖和廣船國際南沙船廠,都位居前十,分別排名第八位和第四位,載重噸分別為1216403DWT和3812093DWT。
另有中國船舶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到5月,我國新接船舶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繼續增長,造船完工量降幅收窄。
市場活躍勢頭有望延續
對于上半年造船業的回暖狀況,廣東省船舶工業協會秘書長陳建榕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還是應謹慎樂觀地看待。
“目前造船業全球產能還是過剩的,也依舊是買方市場,有些船東趁機抄底,船價相對偏低。”不過陳建榕也表示,雖然說恢復到前幾年的狀況并不現實,但是確實有復蘇征兆。“我國造船業通過供給側改革,有的企業已經退出競爭行列,有些大企業訂單量則在增多”。
東吳證券也在研報中指出,對于船舶制造企業而言,行業產能仍高度過剩,船價水平繼續低位徘徊,船舶制造企業的利潤空間仍舊有限。
對于接下來的走勢,陳建榕認為,這種復蘇的“慣性”預計還將持續,雖然不會馬上帶來跳躍性的增長,但相信還會繼續相對好轉一些。
與造船業相對回暖形成對應的是,全球航運業也有所復蘇。這可從BDI指數(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看出:雖然略顯振蕩,但相比4月初,BDI指數漲幅明顯。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