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工信部副部長馮飛表示,今年要完成4500萬噸的鋼鐵去產能目標任務,截至今年上半年,鋼鐵去產能已達到1300多萬噸,占總目標的30%左右。
不過,根據今天《人民日報》的報道,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和脫困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上的數據則顯示,截至7月底,鋼鐵行業去產能已經完成全年任務的47%。
近期先后發布的這兩組鋼鐵去產能數據雖然都未達到預期,但意味著僅7月一個月就實現了全年去產能任務的17%。
中聯鋼資深分析師胡艷平略覺意外,不過她認為,7月鋼鐵去產能提速也在情理之中,“上半年去產能任務沒有完成,現在提速也屬正常”。
新華社昨日也將目光聚焦于鋼鐵去產能,連發三篇文章探討寶鋼、馬鋼、武鋼去產能情況。
以上述三家鋼鐵企業為例,馬鋼集團目前已累計退出煉鐵產能222萬噸,煉鋼產能281萬噸;武鋼集團今年的去產能目標是退出煉鐵產能319萬噸,煉鋼產能442萬噸。
寶鋼集團則于今年6月正式關停了已投產17年的不銹鋼2500立方米高爐,寶鋼不銹鋼全年將減少產鐵250萬噸。另外,寶鋼股份(600019.SH)此前公告,寶鋼集團計劃在2016-2018年期間壓減鋼鐵過剩產能920萬噸。
胡艷平向記者表示,目前的鋼鐵去產能主要針對無效產能,去產能又不完全等同于去產量,這就導致去產能對現有鋼鐵產量影響有限。“如果停掉的只是無效產能,對現有產量自然沒有影響,只有關停現在還在生產的產能才會真正對產量有影響”。
不過對于今年全年去產能目標的實現,胡艷平則較為樂觀,“今年完成任務應該沒有問題”。
產能分為有效產能和無效產能,雖然官方對無效產能沒有明確界定,但是業內一般會將已經很舊的、不再開工生產的產能歸為無效產能。
鋼鐵去產能并不容易,比如,鋼廠并不愿意輕易把現有產能去掉,寧可先停下來不生產,至于拆不拆則要看政府的補貼政策是否到位;對其而言,這些產能不拆的話能作為固定資產,去銀行貸款時還能起到一些作用,如果拆了就什么也沒有了。
另外,一些小企業抱有僥幸心理,如果產能不被去掉,鋼材價格上漲時,還有產可復,并從中獲利。
事實上,從今年年初到四五月的鋼價上漲過程中,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因為有利可圖,很多被關閉的非法小鋼廠,已經死灰復燃。
鋼價在5月出現了大幅回調,但是6月開始,鋼價又迎來了新一輪的上漲。沙鋼集團出臺8月上旬鋼材調價政策,出廠產品價格普遍上調30元/噸,螺紋鋼上調70元/噸;馬鋼對部分產品出廠價格普漲20元,首鋼長治鋼廠也將部分產品出廠價上調20元左右。
胡艷平告訴記者,鋼廠出廠價格基本上滯后于市場,基本上是跟著市場走,另外也會根據鋼廠的訂單決定;從市場角度來看,鋼價主要決定于供需面、市場情緒等。
胡艷平認為,由于行業盈利向好,企業生存壓力減輕,價格上漲對去產能會產生一些影響。
此前《上海證券報》曾指出,下半年有可能出臺強硬的鋼鐵去產能措施。不過胡艷平認為,這種可能性并不大,“國有企業在去產能時執行力會強一些,而針對民營企業去產能,目前主要還是通過環保督察來進行,并不太可能出現特別強硬的去產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