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作業機械是為滿足高處作業的需要而設計和生產的一類專用設備,它可以將作業人員、工具、材料等通過作業平臺舉升到指定位置進行各種安裝、維修操作,并為作業人員提供安全保障。
歐美市場發展成熟,高空作業平臺以租賃為主
由于經濟總量大、人工成本高,加之生產安全方面法規和監管制度完善,歐美地區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高空作業平臺消費市場。根據IPAF的數據,2013年全球租賃市場上共有高空作業平臺約102萬臺,其中歐美合計超過70萬臺。
歐美市場中,終端用戶往往是通過向租賃公司租賃來使用高空作業平臺產品,而非通過直接購買方式。根據公司招股說明書中的信息,2006年北美地區共有租賃門市部3412個,租賃設備的價值達90.61億美元,美國幾乎每個鄉鎮都有1-2家租賃公司從事高空作業平臺的出租業務。
根據IPAF的數據,2013年美國高空作業平臺租賃業收入已達到72億美元,設備存量超過48萬臺,歐洲10國高空作業平臺租賃收入也達到23億歐元,設備存量超過23萬臺。歐美地區無論是收入還是設備存量近年來均呈現低速穩定增長的特點,市場已發展成熟。
國際龍頭規模大,行業集中度高
高空作業機械主要生產基地在歐洲、北美和日本,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包括美國的Terex(旗下Genie)、美國的JLG(現屬于美國豪士科集團)、法國的Haulotte、加拿大的Skyjack和日本的Aichi。考察Terex、JLG和Haulotte,三家中高空作業平臺收入最小的Haulotte其2014年營收也達到近30億元,最大的Terex相關業務收入規模已達到150億元左右。相比國際巨頭,國內規模最大的浙江鼎力其收入規模也不到Terex的2.5%。
根據AccessInternational的數據,2014年全球高空作業平臺前20強銷售收入(部分公司數據與財務報表有所不同,我們判斷為統計口徑差異)總計76.9億美元,同比增長5.9%,其中前五大企業收入占比接近70%,Terex和JLG兩家企業收入占比近50%,行業高度集中。
高空作業平臺國際巨頭:產品高端化,向非歐美地區拓展
國際巨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擁有極強的研發制造能力,產品也向高端化發展。以Terex為例,2014年高空作業平臺業務中直臂式高空作業平臺收入占比達到53%,較為低端的剪叉式占比為23%。相比之下,根據我們的調研,中國廠商產品仍以相對低端的剪叉式為主,即使是國產龍頭浙江鼎力剪叉式高空作業平臺銷售占比也超過50%。
由于歐美市場發展已基本成熟,增速較低,國際巨頭近年來加大了對歐美以外市場的開拓力度。2009年,Haulotte位于常州的亞洲第一個生產基地正式投產;2010年,JLG天津工廠正式上線,Skyjack也宣布正式進入中國市場;2011年,Terex在常州的工廠正式落成。隨著市場開拓,近年來Haulotte亞太區收入占比持續提升,從2009年的8.3%升至204年的14.9%,Terex高空作業平臺業務歐美以外地區收入占比也從2012年起穩步上行。
我們認為,歐美巨頭的拓展及技術實力雄厚、產品高端化的特點一方面可以讓新興地區的客戶接觸到最先進的高空作業平臺產品,迅速了解其優勢和特點,加快市場的培育,另一方面也為本土高空作業平臺制造企業帶來了挑戰,促使本土企業加大研發力度,加強中高端產品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