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譚浩俊認為,單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說,能夠去掉“兩個鞍鋼”的產能,可謂成績顯著。但是,站在河北經濟發展,特別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結果,顯然不能算作是成績,更多的應當是反思。
“我們鐵的產能已經去了3391萬噸,鋼的產能已經去了4106萬噸,相當于去掉了兩個鞍鋼的產能。”22日下午,河北省副省長張杰輝在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上表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下大力氣去產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河北面臨的首要任務。
單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說,能夠去掉“兩個鞍鋼”的產能,可謂成績顯著。但是,站在河北經濟發展,特別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結果,顯然不能算作是成績,更多的應當是反思。
河北是全國鋼鐵產能最多的省份。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多鋼鐵企業?河北鋼鐵是如何成為全國最大的鋼鐵集團的?這些鋼鐵企業能給河北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什么?這一切,需要認真總結和反思。
去產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其目的不只是把過剩的產能去掉,還要關注產能去掉以后怎么辦,有什么樣的教訓需要吸取,今后還會不會出現類似問題,這才是改革的關鍵。如果一邊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邊又在制造新的供需不平衡,那么改革的目的就難以達到。
2003年提出了對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進行宏觀調控,實質就是為了去產能。但是,實際執行結果卻是鋼鐵、水泥等的產能從2003年的2億多噸迅速擴大到后來的9億多噸。即便近幾年采取了強有力的壓縮措施,鋼鐵產能仍然高達8億多噸。
很顯然,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不可能再允許這樣的現象發生的。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地方政府具有科學的執政理念,確保這項改革不成為短期行為。
事實上,除了鋼鐵、煤炭、水泥外,多數行業都存在著產能過剩、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政府過于追求政績,缺乏發展目標和規劃,更多情況下,只是為了眼前利益,盲目跟風、盲目發展、盲目制造政績。以河北天威集團為例,原本是國內最大的電力設備變壓器生產基地之一,也是惟一獨立掌握全部變壓器制造核心技術的企業,但是在跟風投資了光伏、風電之后,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就成為連到期債務都償還不了的企業,最后走向破產重組。
河北作為北京的外圍地區,按理更有條件選擇適合自身的企業和項目。畢竟央企總部大多在北京,如果河北在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時,能夠更多地從自身的優勢和條件出發,引進一些高端裝備制造企業,而不是跟風上鋼鐵、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其產業結構就不會出現今天這樣的問題。
從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局來說,河北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一定會得到更多來自于北京的輻射以及來自央企的發展機會。關鍵在于,河北是否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如果僅僅滿足于眼前的去產能,不轉變發展觀念,那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然難以達到目的。
中國經濟已經到了必須轉型升級的時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只是經濟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方面,更多的工作還在于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好供需兩側的協調發展問題,解決好供需兩側的平衡。而這種平衡,不僅僅是量的平衡,還是質的提升。
正因如此,河北去掉“兩個鞍鋼”的產能,僅僅是滿足了量的變化,而沒有體現出質的提升。這不等于完成了任務,還不足以慶賀,仍需要深刻反思: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嚴重的供給側結構性問題?如何避免今后再發生類似問題?對河北,包括與河北相似的其他地方來說,如何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提升改革理念,可能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