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國造船業在國際中的競爭力
近些年來,我國船舶工業國際市場份額迅速上升,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后,我國的造船市場份額不降反增。2006年,我國首次突破訂單量,占世界總份額的39%,超過韓國和日本,位居世界第一,2008年和2009年我國造船業國際市場地位進一步提高,2009年世界份額達到頂峰的61.6%,其后三年我國新船訂單占世界份額有所回落,從2010年的48.5%降至2012年的41.8%,但我國占世界份額仍然很大。盡管我國船舶工業在總量上已成為世界第一,在國際市場上具備了一定的競爭力,但是在科技水平和綜合實力等方面與發達國家仍有不小的差距,還不是造船強國。
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造船業的對象一直是以國內的內航船舶為主體,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造船業出口比例不斷提高,船舶產品出口國家涉及到159個國家和地區。同時我國出口船占完工量的比例也日益加大,2007年,我國出口船完工量占造船總完工量的就達到了70%-80%,其中2009年高達88%。所以說,目前我國船舶業已經成為典型的外向型經濟,在國外已占有一定市場。
世界造船業由高勞動力成本國家向低勞動力成本國家轉移是一條普遍規律,盡管通過技術創新可以延遲這種轉移,但成本仍然是影響造船業競爭力和產業轉移的最顯著的因素。目前,世界造船格局呈現出韓、日、中、歐四極格局。在這四極中,從產品生命周期看,韓國處于成長期的后期,發展潛力有限,而且隨著近年來韓國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競爭力已出現下降跡象;日本已進入成熟期,只有我國剛剛進入快速成長期,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
2我國造船業與國際先近水平差距分析
80年代,嚴重的航運危機和船東不惜降低標準追求低價船的市場趨勢,為我國低成本的造船業提供了進入國際市場的機會,當時我國造船成本比日本低30%-40%,低成本優勢成為我國造船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同時,通過廣泛引進國外先進設計和船用設備制造技術,全面采用國際規范和國際標準,大力推進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使我國造船業較好地由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轉變。但是,從1982年開始,我國造船成本不斷提高,幾乎每年都以兩位數在增長,加上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一直穩中有升,使深藏已久的我國造船業競爭力下降的隱患突出地表現出來。
我國造船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在生產效率上的差距尤其明顯。目前我國人均造船量約為韓國的1/8,日本的1/11,這大大削弱了我國造船業的勞動力成本優勢。與此同時,造船周期長也是我國競爭力下降的主要原因,造船周期反映造船企業的生產能力、科技開發、設備設施以及管理水平的綜合指標。造船周期過長,勢必導致工時增多,工時費用上升;貸款周期長,資金周轉緩慢,銀行利息增加,船臺、船塢、碼頭、吊運費等專用設施費用下跌;能源、動力消耗增大。造船企業若能縮短船臺周期一個月,人工、動能和制造等生產管理和專項費用就可降低400萬元以上。日本、韓國造船企業設備比較先進,他們通過加強生產管理和生產技術的進步和改善,不斷縮短造船周期。日本建造一艘15萬t級原油輪的周期從開工到交船只需8-10個月左右。而我國造船企業從開工到交船則要16-18個月左右??梢姴罹嘀?。
工時
我國生產一總噸船需求60-80h,是韓國的4倍,日本的5倍
造船量
我國每人每年平均造船量23.8載重噸,是韓國的1/8,日本的1/11
造船周期
日本建造一艘十五萬噸級原油輪只需8-10個月,而我國要16-18個月
造船業是勞動力、資金和技術三要素密集的產業。我國造船業雖然已經打入國際市場,但從產品類型分析,仍以常規船舶為主,高新技術船舶比例很少。多為散貨船、原油船等,這些船舶技術含量低,受市場波動影響大,抗風險能力弱。長期以來,我國造船業每年在新產品開發方面的投入只相當于日本的1/20,造船業發展存在后勁不足的隱患。
生產能力
船舶類型
造船噸級
高附加值占比
中國
散船、小型集裝箱船、油船
1-10萬載重噸較多
2.1%
日韓
LNG船、VLCC船等高附加值船舶
10萬載重噸以上
60%左右
表3我國造船業SWOT分析
優勢
劣勢
勞動力成本低廉、海岸線長
技術水平低、船舶配套能力低
機遇
風險
國家對造船業支持政策、未來生產率和設備國產化率有望提高
短期內難以將生產重點轉移到附加值高的船型上來
目前我國造船業正處于高速發展的成長階段,新接船型主要集中在附加值較低的船型上,高附加值船型的世界占有率還比較低;而韓國則由于國內造船成本過高,競爭力下降,已經開始將接單重點轉移到附加值較高的船型上,特別是占據了LNG船的絕大部分訂單,造船業正處于產業發展的成熟時期。
另外我國的人力成本占船舶成本的比例不到10%,而韓國和日本均已達到30%,因此韓國和日本的船舶制造業盈利波動大,前兩年普遍虧損,加之受海岸線資源的限制,行業發展空間有限。我國在勞動力、岸線等資源上較強的比較優勢就充分顯示出來,使得我國在常規船舶的競爭優勢較大。另外,在政策上,國家先后出臺優惠政策為我國造船業“保駕護航”。
綜上所述,由于長期我國造船企業生產效率提高緩慢,技術水平與國外存在差距,使我國船舶工業的低成本優勢已不明顯。而且經過20年的發展,其主要制約因素已經從過去的造修船設施嚴重不足的矛盾轉變為市場競爭力下降的矛盾,因此,我國船舶工業的發展必須以提高生產技術和效率為重點,逐步提高國際競爭力。